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很多人似乎更喜欢“好为人师”,喜欢指点、纠正别人。事实上,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的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你在他心目中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有一个公司,一个特谦虚,喜欢征求意见的领导,会怎样对待“好为人师”的下属呢?
荣欣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新来的主管第一次主持会议,他很诚恳地要求大家以后多提“建议”,并且说:“如果大家发现了我本人的缺点,敬请批评指教。”现场鸦雀无声,没有人站出来提建议。
第二次会议,主管再次重复那些话。到职刚一个月的小赵终于鼓足勇气提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议,主管当场表示“嘉许”。小赵的举动有了示范的作用,有好几位同事相继发言。见新主管善于纳谏,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遇会议,小赵必不放过提建议的机会。除了工作上的建议之外,他针对主管个人的言行提出诚恳的建议。
在后来进行人事调整时,大家都认为小赵一定会“升官”的,谁知他却被调去干一个闲差,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开会时提“建议”了。
“敬请批评指教”事实上是一句应酬话,所以不能轻易去给人“批评指教”,即使在别人的“一再要求”下。因为人都很爱面子,一般都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批评。这对再开明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当你面对的是并不太熟悉的朋友时,或者彼此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好为人师总会招致许多猜忌,于人于己都不利。只有当对方是你很密切的朋友,两人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并且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对方可能坦诚接受你的观点,并虚心听取,这样才可以朋友的名义,从为朋友的角度“牺牲”一下自己,“为人师”一次。不过这仍然也是有风险的,除非双方一直有这方面的交流经验。
在生活中,如果你有“好为人师”的习惯,你就快点改掉,不然会“招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