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就是在为人处世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友善和气,甘于让人,与人平起平坐。高调处世和低调做人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
你可能是一位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兵将领,一位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一位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一位如日中天的艺术明星……但即便如此,更多的时间你仍要与同事、下级、同学、邻居以及许许多多的平常人相处。我们个人能否融入其中,在于我们处世格调和姿态的高下,在于我们是否甘愿与世界站成一个平面,融成一个群体。即使是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也不敢“高调做人”: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他年轻时,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昂首挺胸地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低头,富兰克林成功了。
富兰克林低下头,再也没有碰壁过。人间高处不胜寒,尘世低处好安身。位高权重、财大势强之人都居于社会的“高处”和“显眼处”,表面的荣耀和光彩之下,也许暗藏着众目所向和众矢所指的危险,此时的“高处”渗透着凛冽的寒意,只有急流勇退、及早抽身、甘于低调做人的人,才能避祸趋吉,永保平安。“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如神,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器重。徐达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不论做了多大贡献,既不邀功,也不请赏,视自己如平常人一样。因为他懂得,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本领,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才会得以善终。若他同韩信一般,居功自傲,恃才傲物,不知收敛,朱元璋也不会如此放心,定会将其杀之以除心患。徐达是怎么做的呢?
徐达每次挂帅出征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朱元璋儿时的至交、战功卓著的将帅,完全可以在都城中“享清福”。
朱元璋为了奖励徐达,就想将自己的旧邸赐给他。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死活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当知道自己睡的是什么地方后,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人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坊,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虚心好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自如,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
1358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完满的一生,与他低头做人有很大关系,他有功不骄,不贪便宜,看低自己,所以才善始善终,名垂青史。而与他同为开国功臣的一些人,却因为不懂低头做人的道理,所以被碰得头破血流,甚至是掉了性命。
总之,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的权势、多雄厚的资本,也应该放下身架,保持低姿态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