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旁人的立场、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朋友们都离你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
所以,我们要学会迂回法。迂回地交谈就是在交谈中,当直接向对方提出意见或谈论看法感到困难时,用兜圈子、绕弯子的方法,把要说的话用婉转的言辞表达出来,它既能达到交谈的目的,也表现得得体自然。
一些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经常会带有明显的挑衅色彩,这些问题不论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给人带来麻烦。面对这样的问题,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一定要想好了再说,而会说话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是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不说会被人认为是有意奉承,溜须拍马,所以最好不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项羽称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则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桌案,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刘邦的言语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刘邦没有直言,所以为自己留了一线生机。特别是在对方有一定地位的时候,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就像张咏对待寇准的态度: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因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不愿学习。张咏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
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张咏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具体的方法,可以借用历史典故去启发对方思考,最后点明主题,达到交谈的目的;也可以用闲谈的方法,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将话题接过去。这时,你要注意审视对方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到适当时再将主题点出来,让对方同意并接受自己的主张。
但是在生活中,许多人不懂得运用迂回法,喜欢直言直语。可是,迂回说话,往往比直言不讳更容易让人接受,不会让人感觉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