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面子”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人人都知道,没有面子,就不体面;更有甚者,即便是死了,也要争回面子。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中,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非常精到的分析。他认为,有三样东西:面子、命运、恩惠,“是正在统治着中国的三位女神”,“过去统治着中国,现在也如是”。而在这三样东西中,“面子”又居于首位。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是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所谓何面目见之,也就是“没脸见人”,更文雅的说法是“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为了他的颜面,自刎于乌江边。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去死,也要面子。项羽为了面子而死,孔子的高足子路为了不丢面子,不惜请缨而去。由此可见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即便到了现在,也有些人为了面子,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机遇,这不能不让人遗憾。现在的年轻人也承袭了古人的这种习气,把面子看得比前途都重要:

小林大学毕业后,找了很多单位都觉得不太称心,但由于没有任何背景,加上工作阅历也十分有限,所以至今只能在一家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公司里委屈地当一个小小的文书。

一次,小林偶然遇到了大学的同班同学小王,一阵寒暄后小林才知道,原来小王如今竟已是一家著名的大型网络公司的执行总裁了。小王对小林说:“凭你的专业知识,在别人那里当小文书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到我们公司来吧,我们正缺一位负责软件开发的业务经理,你一定能胜任。”

小林觉得这是天赐良机,激动得心里怦怦直跳,但是转念——想,在大学里小王的成绩远不如自己,现在却要到他手下去工作,今后见到大学的同学们,那该多么的丢脸!想来想去,最终小林还是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如今仍旧心不甘情不愿地当着他的小文书。

如今的社会是残酷竞争的社会,小王虽然在大学里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而小林虽然有某方面的才华,却一直缺乏机遇,这个时候对小林来说,一次难得的机遇比什么都重要,可他居然会因为怕在同学面前丢脸而放弃已经来到面前的机遇,这并不能算是什么骨气,只能算是死要面子,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无疑会让成功的机遇一次次地从其面前溜走。

结果是,后来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小林也后悔莫及。

小林仅仅是因为面子而失去了事业,或许还能够弥补。而有些人却因为面子连自己的爱人也都失去了:

一对情侣本来是大学同学。从第一天见面,他们就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之后,他常常约她一起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晨练……渐渐地,他们成了难舍难分的恋人。

两人在一起时,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由于她是独生女,有时难免有些任性。但每次她提出一些很无理的要求,他都是尽量地满足她。

毕业后的一天,他们发生了一点小误会,没想到她竟闹到了他的单位。其实那件事本来是他的错,但没想到她竟弄得他这么丢面子。这是他受不了的!他拒绝向她道歉,而她一气之下提出和他分手。他又因为“面子”,干脆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两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但最终还是因面子问题没能挽回他们的爱情。

中国人从小就受这样传统的教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节”已不单单代表“气节”,它还包含着“面子”。所以,生活在别人挑剔的目光下,我们自然都“很要面子”。有时要面子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分寸,面子也是如此,当你死要面子的时候,你会因此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

人生在世,面子是永远争不完的。所以,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超越自我,并能够择善而从,少背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包袱才好。

很多人因为面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但是低调之人却不会为了争一口气,一点面子而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