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但是他们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钉子。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但是信陵君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信陵君有一天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这种人常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说到耍小聪明,还有一个人比信陵君更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杨修:
杨修,字德祖,在曹操手下为官。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只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操问其故,杨修曰:“盒上明写‘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脸上虽嬉笑,心里嫉恨之。
平时曹操担心被人暗害,便对左右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给他拾起覆盖其身上。曹操拔剑杀之,然后又倒头入睡。起床后,假意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误杀,今见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还多有称赞之辞。临葬时,杨修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听后,愈加嫉恨,便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后来,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二军对峙,久战不胜,曹操是进是退心中犹豫,适逢厨子送进鸡汤,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悖进入帐中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便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悖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北归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他的心思,非常气恼,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
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能根据一句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无论有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芥蒂,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杨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虑事情后果。杨修的办事为人,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只应把他作为前车之鉴,切不可把他当成聪明的楷模。
这种人的处世哲学是高调做人。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到处张扬。殊不知,这种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酿成悲剧。杨修的死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为人处世,我们要保持低调,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人生在世,不要总把自己当做最聪明的人,那样只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