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非常正确的。很多时候有意见和部下沟通,我们或许会想一些“善意的谎言”让部下支持。只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只有真诚才能赢取信任,一切敷衍作、虚假的行为只能掩饰一时,终将为你带来不良的后续反应。
真诚是赢得信任的筹码,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自己的臣民,就从来不用卑鄙奸诈的伎俩:
唐朝是中国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举世公认的好皇帝之一。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他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好名声,与他的所作所为是分不开的。他耻于通过耍弄权术来欺骗下属,而是要求自己竭诚对待下属,因此,深为众大臣、众百姓信服,使他们对唐朝死心塌地效力。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诫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说:“国家的灭亡,多数是由于奸佞之人一手造成的。大家都要预防奸臣。”于是就有人给皇帝上书,奏请铲除那些奸佞之人。
“你知道谁是奸臣吗?”一天早朝上,唐太宗问裴矩。
“我不知道,”裴矩如实回答,“但是,我可以给您出个主意。等陛下与众位大臣议事的时候,您可以假装发怒,试探一下。那些据理力争、毫不屈从的大臣就是刚直的人;而那些惧怕陛下的威严而曲意顺从的就是奸臣。”
李世民笑了笑,却不支持这样做。他说:“君为水的源头,而臣是水的支流。如果弄脏了水的源头,却想求得清洁的水流,世上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呢?如果君主自己就都采用这种奸诈的方法,还希望大臣光明磊落吗?如果君主是奸诈的人,怎么能去指责臣子不正直呢?作为皇帝,一定要以至诚来对待天下的人。”后来他终于造就了辉煌的盛世,正是因为李世民坚持真诚待人,所以臣下也忠心耿耿。
李世民其实也可以像裴矩所建议的那样耍些小聪明,这些是现在不少人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李世民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会不诚实。有些人却认为:要想使下属心悦诚服地听从你的命令,你必须诚实并且值得下属尊敬。对待下属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下属发现他受到了欺骗,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有的信任。
倘若向他人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可是你漫不经心的态度,有时使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对你产生虚伪的不良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心理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但只要是极具诚意地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只要有诚心,人们才会相信和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