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贵于“锦上添花”

每个人都会有低谷期,这个时候的心理敏感而且脆弱。当朋友在事业上有不顺心的事时,你找到他向他询问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或者用关心的话语开导他,即使你不能为他解决当前的烦恼,你的关心也会像春雨般撒在他饥渴的心田。他会由衷地感谢你,把你视为他的知己,日后会在适当的时机回报你。

低调做人,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炫耀。什么事情自己心中都要有数,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你不帮助别人,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你。

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拉”一把是最容易笼络人心的。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危难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有一条后路,那么你也就有了退路,有了保全实力的可能,这样你才能东山再起。而朋友不能现用现交,要在平日朋友遭遇逆境的时候“搭一把手”,朋友定会记得你的恩德。刘备他们就懂得这样的道理:

三国时期,刘备投靠刘表。但是刘表喜欢刘琮,诸多外戚也在帮刘琮。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感到自己难以继承父业,并且势单力孤,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万般无奈之下,他接近刘备,想借助刘备的势力,求得生存。在刘琮的压力之下,刘琦数次向诸葛亮求救,而诸葛亮这才为刘琦出了不少主意。

天下大事没有一件能逃得过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对刘表集团内部的矛盾非常清楚,对刘琦的处境也很了解。他不满意刘表偏爱刘琮的做法,但认为这是刘表的家事,还是不能贸然介入。

但是为了拉“落水”的刘琦一把,诸葛亮还是给出了建议。于是,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刘琦决定出走,到外边去占一块地盘,不但可以免遭杀身之祸,还能寻机发展个人的势力。而诸葛亮这样做的打算并不是真的想帮刘琦,而是想借着与刘琦结好,控制和利用刘琦的力量,或者是把刘琦作为外援,以便日后趁机夺取荆州。

公元208年春,刘琦请命出任江夏太守。这个时候,曹操正在中原操练兵马,还专门训练水军,加紧准备南征荆州。此时,刘表已经卧病在床,他只好借助刘备的力量以图自保。于是,他把刘备请来,语重心长地对刘备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手下诸将也不齐心,我死之后,你就掌管荆州吧。”

不久,刘表病死,刘琮继任荆州牧。同年七月,曹操亲自领兵南征荆州。刘琮不敢与强大的曹操对抗,决定投降曹操。

当刘备率军路过襄阳时,诸葛亮根据刘琮已经投降曹操的情况,劝刘备攻打刘琮。刘备认为这样做不利于争取人心,没有忍心攻打刘琮。还有人建议把刘琮及其亲信劫往江陵,但是刘备断然拒绝了,他说:“刘表临终前托孤于我,我可不能做背信弃义之人。如果我做了那种不仁德的事,死了之后有何面目去与刘表相见呢?”

其实,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不仅仅是考虑道义上的问题,也是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即使降服了刘琮,也抵挡不住曹军的进攻,占据荆州没有用,最后还是得离开。所以只能逃往别处,保存自己,寻找时机,以图再起。

当刘备离开襄阳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跟着南撤,人数达到了十万多,行动很慢,一天只能走几十里路。眼看着曹军就要追上了,有人建议刘备不要顾及老百姓,赶快退到江陵。刘备不肯,他说:“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既然人们肯跟随我,我怎能忍心丢开他们不管呢?”

当刘备到当阳长坂时,曹操的骑兵追上了,刘备军队被打得大败。刘备和诸葛亮带领溃败的人马,仓皇南逃,由于通向江陵的道路已被曹军截住,他们不得不放弃退据江陵的打算,和张飞等向汉水方向撤退,同由水路赶来的关羽会合。这时,江夏太守刘琦也率部前来接应,刘备一行就随同刘琦一起退到夏口去了。

就在这危急之时,刘琦没有投降大兵压境的曹操,也没有投靠势力较强的孙权,偏偏前来接应败逃的刘备,可见刘备的恩德,刘琦还是很记在心上的。之前刘备、诸葛亮对刘琦的帮助,终于得到了回报。

有些人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可惜,这朵“花”纵使是天香国色的牡丹,在富丽的“锦”衬托下,也显得黯淡无光。一个人固然欢迎锦上添花,但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现实生活中,如果要求人们都达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可以随时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看他们是不是正等待着你的帮忙!如有需要立刻伸出你温暖的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一般的人往往更珍惜饥肠辘辘时所得到的一小块小面包,而不稀罕酒足饭饱后所端来的山珍海味。“危难中见真情”,很多人在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后,总能以更真诚的感激报答他人。你应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和关怀处于困境之他人。因为你的帮助,不仅能助他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给他人以力量和信心。使他人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特别是当一个人处于重大的逆境之中时,如果你能热情相助,那将犹如雪中送炭,别人也定会“涌泉相报”。

人们落难的时候,哪怕我们给予一块“小面包”他们也会觉得温暖。只是我们不要过于高调地宣扬自己的恩惠,让他们觉得是施舍,我们得照顾好他们的自尊心。在不经意间,很随意地就把“面包”遗忘在他们身边。也许就这个细节,就会让人感怀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