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人处事中,肚量也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如当你被别人误会或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你偏要反复解释或还击,结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闹越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心胸放宽一些,没有必要去理会。
如果不去感情用事,有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哪怕敌人有时候也可以变成朋友,齐桓公和管仲就曾是一对生死冤家:
在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同父异母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时齐襄公残暴昏庸,国内政治腐败。而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俩分别担任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此时,他们知道一意孤行的齐襄公不会有好结果,就找了个机会,分别带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去避乱了。
果然,过了没有多久,在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手下的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夺了君位。但不到一个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们杀死了。鲁庄公听到齐国内乱的消息后,赶紧率领300辆兵车,以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承王位。他听说齐国有人正准备接公子小白回国,于是,便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于是,管仲带了一些兵马,日夜兼程追赶公子小白。当追到即墨(此地今在山东平度县东南)时,得知齐国军队已经过去半天了,便又继续追赶,追了三十多里后,果然看见齐国军队正在前面的小树林边生火做饭,而公子小白正端坐车中。
管仲连忙跑上前去,佯装啥也不知道,对公子小白说:“公子,您上哪儿去啊?”
“王兄新丧,正要赶回去给王兄办理丧事。”小白回答道。
“公子纠大可处理,你就不用回去了。”管仲劝诫道。
鲍叔牙听出管仲的话意,示意要管仲离开。管仲看看自己带的兵马,比对方少多了,心想此时如果硬拼,肯定要吃亏,就假装答应鲍叔牙,退了下去。可是管仲走着,突然回过身来,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射去。只听见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仰身倒下,周围的人见此情景,都拥上前去救护。管仲见状,赶紧就跑了。
管仲觉得小白肯定是必死无疑了,所以就暗自得意。鲁庄公听说小白死了,就放下心来,不再急于赶路,和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赶来。
幸运的是,管仲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并没有被射死。当时,小白怕被管仲察觉,急中生智,将舌头咬破,倒地装死,而自己的随从也都被蒙住了。直到管仲走远,小白才将眼睛睁开,急忙对鲍叔牙说:“快跑,他们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后来,小白换了一套衣服,坐在另一辆车里,抄近路狂奔,终于抢先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齐国的大臣们见公子小白先回来了,都为难地对鲍叔牙说:“你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如果公子纠回来了,那我们可不好交代啊!”
“齐国内乱频繁,必须有个贤明之人来当国君,才能安定。现在贤人公子小白先回来了,这可是天意!再说,公子纠如果回来即位,鲁庄公仗着护送之功,肯定要勒索财物,这么一来,齐国就雪上添霜啦。”大臣们一听鲍叔牙这样说,都觉得鲍叔牙说得有理,便转而同意让公子小白即位。于是,小白即日登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事已至此,鲁国为了与齐国和好,便杀了公子纠,将管仲送还齐国。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将他安置妥当,就去向齐桓公推荐,希望齐桓公能够重用管仲。虽然齐桓公还记着管仲的一箭之仇,但是自己也是爱才之人,所以就宽恕了他。
不仅如此,齐桓公还占卜择了一个吉日,亲自出宫去迎接管仲,并让管仲和自己乘一辆车,毫不在乎自己所谓的君子身份。管仲进了宫,立即向齐桓公跪下请罪,齐桓公亲自上前把管仲扶起,并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对齐桓公侃侃而谈,尽述雄才大略。齐桓公与管仲越谈越投机,不知疲倦,齐桓公感觉与管仲相见恨晚。于是,便拜管仲为相,军国大事都交给管仲处理。
齐桓公很快就有了回报:在管仲的扶助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公子小白”的宽容,抹掉了和管仲那泾渭分明的敌对立场,使他们从敌人变成了朋友。现实中,不少人因为过节和人结怨,并且迟迟难以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而且,这样人们往往还认为是理所应当。实际上,这就是感情用事啊!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仇,但是仇恨的事情已经成云烟,我们何必再捡起来不停地折磨自己?其实,友善地伸出你的手和“敌人”握手,可以“一笑泯恩仇”。
总之,低调的人不会感情用事,他们只会理智地去看人生,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