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大家都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是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利益,操之过急。
农民收获庄稼、学者积累学识都是积之数年而有成的,如同鸟类伏在卵上,昼夜不舍,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像燕子营造巢穴,日积月累方才坚固一样,强调的都是慢工夫。大师级人物做事功力深厚,一招一式都恰到好处。但是我们怎么学都学不来,反而弄巧成拙。静下心来,想一想善打太极拳的人,那些大师级的拳手,都有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慢功夫”,极显以静制动的功力。
曾国藩把此道运用于做人办事,他认为一个人通向成功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求快,因为太快容易摔倒;也不能太慢,太慢容易让人抢先。要想掌握快慢结合的节奏,要看两点:一是时机,二是实力。曾国藩知道“慢功夫”的妙处,因此自己在做人办事时,牢记“欲速则不达”,做到在慢功夫中见真力。
成大事者的功业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同样,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获得大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什么时候,做事都不能够急于求成,要踏实地打好基础,哪怕像射箭这样看起来简单的事情:
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据说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慌张,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年轻人,很仰慕养由基的剑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三番五次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针眼。看了两三天,这个年轻人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剑呀?”
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剑术,你继续看吧,迟早一天你会有收获。”
这个年轻人满心疑惑,又继续盯着那针眼看。可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剑的,看针眼能看出什么来呢?这个老师不会是敷衍我吧?没想到养由基又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于是很不服气,也不愿再练了。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后来这个人又跟别的老师学艺,最终没有学到剑术,空走了很多地方,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肯定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身在职场的话,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
张某是一个公司的新员工,来公司几个月了,他自我感觉挺努力,但是却始终感觉公司不重视自己。
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只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了几回。后来他听别人说,这位老人就是公司总裁的父亲。他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与众不同,他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与大家一样上班下班,风雨无阻。
老人对小张说:“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始终如一,你就会实现你所想的东西。”
他记住了老人的教诲,开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自己如何不情愿,都尽心尽力地做好。他发现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平静了。
过了好多年,年轻人还记得老先生的那句话。
后来他无论手头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繁琐,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做,逐渐靠近自己的目标,迈向成功——他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壮大。
肤浅的人谈论他人成功,只看其中一两件惊天动地、不同凡响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才可能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做到稳步前进。所以,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好汤要用“文火”慢慢炖出来,“慢”是一种低调的行为表征。“风风火火”、“拉枯摧朽”总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往往会很受伤。太极看似缓慢,实则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之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