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不利之时,懂得“装聋作哑”

人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见艰难险阻。这时,我们不能够霸王硬上弓,非得鱼死网破地去拼命。在情势不利的时候,最好是先“装聋作哑”,也就是“示弱”。这可能会付出不小的代价,但却为“打天下”保住了资本。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让步绝对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好汉不吃眼前亏,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有时候的妥协只是暂时,并不是要放弃一切。即使示弱也不是一忍到底,而是等待时机,再设法谋取。北魏时期就有一位君王曾经装了十几年的哑巴:

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肆行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总担忧有一天大祸临头,索性装病不出来了。那时候,他一直住在龙华寺,和谁也不来往,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

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师,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杀了孝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隆。他觉得元晔世系疏远,声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成了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后开口说:“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元恭可谓是深谋远虑,居然能够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主动放弃地位和财富,甘于平庸。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都不会示弱,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甘“示弱”。可惜,很多成功就被这些“不甘”给毁灭了。主动“示弱”,是为长远之计做打算。示弱可以减少敌对势力,可以获得一些“同情”般的帮助,更可以为以后的“图强”积蓄力量。艾伦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委曲求全,毫无怨言,这样的沉默也在日后成就了他:

艾伦9岁的时候,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被晒干的牛粪。这种苦差事一般的孩子都不愿意做,但艾伦做得好极了,一点都没有怨言,每天干着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

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一份好工作,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只有祖父提供的免费食宿,但他仍很认真地在做。因为他明白,如果他埋怨的话,可能连这个“活”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是默不作声,“心甘情愿”地辛勤工作着。

一段时间后,艾伦的祖母开车来学校接他,并告诉他说:“艾伦,祖父就要把你想要的新工作给你了。你将拥有自己的马匹去放牧,因为去年夏天你捡牛粪时表现得极其出色。”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第一次提升,他很开心,但是还是不喜形于色。

一个小小的信念在他脑袋中生根发芽。后来,艾伦成为南达科他州一名每星期挣1个美元的肉铺帮工。这份工作仍然令人感到恶心,但是他的原则很简单,只要把工作做好,肯定会得到提升的,然后就能够摆脱掉这工作了。果然,他成为了每星期创造5万美元价值的人,谁还敢小瞧他呢?由此年轻人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薪金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尽管如此,那个信条他一以贯之。最后,他成了年薪150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人生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磨难,在一生中差不多每个人都会遭到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意外不幸。只有心平气和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可能使自己走得更远,而心浮气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等待是心平气和,不贪、不躁,整装蓄势,慎思密行,找准进攻的时机,这样才能获取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