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除妄念。妄念,又叫妄想。我们头脑中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都像电影一幕一幕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止。这种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除妄念,实在不易,正如古人所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但妄念中大量的功名利禄之心、患得失之心、妒忌之心、非分的欲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等等,却是可以努力戒除的。
不与人搞攀比,这样内心才能宁静而不浮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真正在低调处世,看淡名利的人,往往会得到常人一直追求的名或利: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既擅长治病,又擅长养生。
张仲景精通养生术的核心是: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决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在当上大官之后,仍把权、势、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烦恼,继续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没有一点儿架子,随叫随到;对就诊者,不分亲疏、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并且一概只收成本,对无钱买药的穷人,他还解囊相助。他这样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满。有一天,夫人抱怨说:“我们没有指望你升官发财,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们陪你忙,还把钱财搭进去,我们也并不富有啊!”张仲景听后坦然一笑说:“此为人生区区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除去一个“私”字,多少烦恼忧愁化为乌有。
不仅如此,张仲景因为深入群众,遇见很多疑难杂症,自己的医术也越发高明。另外,因为医治的病人甚多,所以德行也为人所称颂。以至于千百年后,人们都还记得这个“神医”。
看薄名利的人,曾国藩也算是一位,他说:“廉者足不忧,贪者忧不足;知足者常乐,寓乐自足中。”和外在行为的动静相比,内心的动静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类生活的本原。要想修身有成,必须在“静”字上下工夫,即使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也同样要在这个“静”字上下工夫。思想清静,除私欲,戒妄念,实为养生一大要素。在这点上,曾国藩一直自律甚严,为世人所道:
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一些书,他一般衣服的价值不超过三百两银子。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国藩移居经过翻修的总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园游览,花园整修未毕,正在赶办。游观后,他感叹道:“偶一游玩,深愧居处太崇,享用太过。”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最后一次游览。
晚年,他自感身体太差,实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恳辞官职,他认为“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怀浩大是真正受用”。
事实上,曾国藩当年在朝廷身居要职;时至今日,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他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工夫,做到思想清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我们每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注定要经历各种困难折磨。我们虽然靠劳动、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会要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辛酸苦辣,可是我们却因此有机会欣赏这鸟语花香的世界,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也可以领略人世的爱心、善良、同情。总而言之,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很多人在辛苦地追逐名利,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有些人淡泊名利,结果名利偏偏“纠缠”着他们。其实,狂妄和张扬没有人会喜欢,也更没有人拥戴。低调地处世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名利才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