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往往是瞬间之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束手无策肯定是坐以待毙之举。但是如果对于灾祸奋起反击就能够阻止灾祸吗?一般情况下的确是应该反击。但是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避免灾祸。这就要求我们在灾祸降临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先静观其变,等一切变得明朗的时候再寻对策,这样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方式。小小年纪的王羲之则有过人之处,能够心静如水面对灾祸,机智对付灾祸实在让人敬佩: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两位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庭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眼睛瞄着金銮殿上的宝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两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凤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从知趣地退了下去。两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钱凤带给王敦的似乎是一个不祥的消息,王敦听着听着,眉头也渐渐地皱了起来。两人情绪紧张,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神情激动地站了起来,手一挥,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帷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是维持王家大族地位的标志之一,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凤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两眼射出凶光的钱凤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凤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半晌,王敦没有吭气。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敢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凤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
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钱凤紧随其后。
王敦左手撩起帐帷,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睡得正甜。王敦掀起帐子,他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凤的手走了出去。
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谈话,王羲之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得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静睡”,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当时王羲之操之过急地想逃跑或者是反击,恐怕是很难逃出去。王羲之的镇定自若为自己赢得了生机。
当意外不幸降临到头上的时候,王羲之镇定地躲了过去。但是,当灾祸已经落在了自己的身上,我们又该如何呢?依然是镇定自若地面对,因为“慌张”不会为我们解决任何事情,“洋参丸大王”庄永竞就是这样做的:
广东揭西县人庄永竞,在香港经营药店,正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财富猛增,获得声誉,准备扩大经营时,遭到了一场浩劫,药店被一群强盗洗劫一空,财产损失惨重。
遭此劫祸,庄永竞差一点倒下去。但是他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决定认真梳理一下头脑,筹划应对之策。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站起来了。借款赊货,身负40多万元债务重新开始经营。而且经过这场劫难,他爆发了一股令他自己和别人都震惊的勃勃雄心和火热激情。不久便偿还了债务。十年奋斗,庄永竞跻身于香港强人之林,成了名扬四海的“洋参丸大王”。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人生总是要遇逆境与坎坷。顺境常常是过去艰苦耕耘收获的结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
曾国藩感悟道: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所谓没有丝毫杂念,但这毕竟未体验出真正的“静”境来。真正的“静”境就像冬至那一天,阴气殆尽,阳气初动,此时根正本固,这才可以作为一切。
面对灾祸袭来,低调地以“静”回避,或许灾祸就离我们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