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见不顺利的时候,没有人一辈子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遇到强劲的对手。这样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针锋相对的话,无异于鸡蛋碰石头。道理其实和做小事一样:硬碰不是好办法,僵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用自己的耐心去和对手周旋。收起自己的锋芒,等待时机的到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这样做的,面对凶悍的突厥,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驻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的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李渊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之地,李唐大军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
看到有便宜可占,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
韬光养晦的策略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社会谋生存、求发展的醒世、警世恒言,更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学会保存实力。实力没有了,你就难以得到保全了。其实,收起锋芒,主动示弱并不意味着不要尊严,这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表现。同时,忍耐还是心胸豁达的表现,遇到矛盾时,暂时的退让,能赢得别人的感激和尊重,由此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这样可以先保存自己,而后再图大事。所以,很多时候,收起逼人的锋芒,等待时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