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衅”,不要着急还击

人生路上的危机总是无处不在,但是很多时候单凭自己的力量似乎有些以卵击石。这个时候与其独自恐惧,与其无力地拼死抗争,不如将心沉淀下来,以不变应万变,以平和温暖的心去面对。一个成功的人士,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做到不急不躁。或许,这个时候危机就会像冬天的冰雪,遭遇到第一缕春光,瞬间就土崩瓦解了。

可能在有些人挑衅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无从逃避,也无法让心情平和。但是,面对挑衅,不要着急还击。我们看看匈奴的首领冒顿是怎么做的: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以为自威,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这时的东胡兵马强壮,国力强大。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部族的成员都很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决心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虽然一肚子火,但他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因此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冲动的话,可能会造成被东胡灭族的危险。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这时的大臣不明就里,甚为不解。

其实,表面上冒顿不与东胡作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还不可声张。与此同时,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妾。

面对东胡王的再次挑衅,匈奴群臣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东胡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以图日后报仇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冒顿的妻子和千里马,所以他认为冒顿懦弱胆小,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甚至超过了东胡。

没想到东胡王却不明就里,更加放肆,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土地送给他们吧。”

可是这次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面对东胡王的一次次挑衅,他先把个人的感情抛在一边,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当作为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最后取得了胜利。

困境,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抱头逃避,就会绕道而行的。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敢坦然面对,必然看不清形势,这样就会错失机遇。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当条件不成熟时,就需要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等待机会,可以麻痹对手或者转移对手的注意力,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同时,也使对手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其实自己在暗中使劲,然后趁其不备,出其不意,进行反攻,使对手措手不及。

但是,在此之前,不能急于出手,把自己的破绽露给对方;即使面对生活的“挑衅”,我们也没有必要立马进行还击。低调面对挑衅,挑衅者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