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新应变,转危为安

我到哈佛学习,同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法丢掉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就不是中国人了。明治维新时倡导全面西化,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丢掉,不但没有丢掉,而且日本本土的文化开始在国际上处于优先地位。诺贝尔奖,以及普利兹克奖在建筑方面,获奖最多的是美国人,其次就是日本人,英国处在第三的位置,在中国就只是王澍。王澍在中国传统建筑上苦苦坚守,但他并没有单纯地固守传统,而是将现代的建筑特色与传统建筑特色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有被湮灭,说明它有存在的道理,所以对传统文化必须认真学习。在管理方面,我认为没有中西的区别。现代工业与企业管理都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那就把它们拿来,进行模仿。等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己已经做得够优秀了再去创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味地强调中学为体,就会阻碍创新的发展。

——2013年王石在中欧创业营课程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国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他们认为中国的企业是最有能力抗击金融危机的,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关于企业管理方式,中国企业基本持有三种论调。一种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管理方式;一种是全面否定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转为完全依靠中国式的封闭型、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而第三种论调是崇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企业管理模式。

前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片面照抄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带来的是企业的消化不良,因为企业在模仿西方管理模式的时候,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刻意强调中式的封闭型、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是封闭的,是保守的,会阻碍创新的发展。只有开放,才能博采众长,完善自我。第三种论调则是比较理性的,也是比较优秀的。要想建立比较优良的企业管理制度,就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两种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更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管理思想的精髓,切实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王石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也赞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管理模式,然而,他同时也强调不要刻意强调“中学为体”,因为这样会阻碍创新的发展,创新就要大胆借鉴,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

拓展透析

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说过:“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国家如此,企业如此,人亦如此。

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是我国颇受关注的财经节目之一。这个节目请来马云、牛根生、熊晓鸽等著名的企业家担任嘉宾,吸引了无数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前来参选。而这个节目的形成和《赢在中国》总制片人、主持人王利芬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和思考是分不开的。

几年前,王利芬在美国布鲁金斯协会下的中国中心进行电视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了NBC黄金档节目《学徒》,从而大受启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办一档中国的商业人才选拔的电视节目。

因为眼界开阔,王利芬想到了借鉴国外成功电视节目的好点子,但《赢在中国》最终的成功,还得益于她眼界的开放:完全照搬必死无疑,因为美国《学徒》中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不吻合。经过深思熟虑,王利芬找到了一个中国化的主题——“励志、创业”,由此才有“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赢在中国》的诞生。

王利芬这样表达了她对“开放”的理解:“开放是我们时代的趋势,是互联网的精神,任何一个个体在时代趋势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常常是时代的浪涛冲刷着那些不开放的障碍,最后开放变得不可阻挡。所以,主动的开放就是弄潮儿,而被动的开放抵抗则是残缺的石岸。”

开放的时代,企业管理者也需要开放。企业管理者不要刻意强调本土管理模式,因为这样做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对日本的企业管理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企业在管理上没有刻意强调本土管理模式,而基本上都是以西方管理模式为主的。其实,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也应该这样做,坚持“中学为体”,企业管理者要从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中去探寻和提炼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智慧;同时也要大胆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真正做到“西学为用”。在实践“中学为体”的时候,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以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因为这样做无疑是给创新设置了枷锁,添了桎梏,是不利于创新的。

作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不可过分沉溺,要分清优劣;同时,要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培养起优秀的中国式的现代管理制度,如此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