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这样做人不吃亏——把握好老实与心机的分寸

老实人一般缺乏心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老实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保留一点心机为自己所用。毫无心机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一样,生活中缺乏自主性,任凭别人的安排和摆布。拥有心机,至少不会让自己遍体鳞伤。心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谋略。做人有心机,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谋略,讲究变通之道,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1.做人要机智灵活

做人金典:简而言之,机智就是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情。

在人的各种潜质当中,机智是一笔大资产。

一位著名的商人把机智列为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另外三个条件是热忱、商业常识和衣饰整洁。

由于人们缺乏机智、不能随机应变而造成的错误与损失,不知道有多少。有好多人因为缺乏机智,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或是运用自己的才能时不得其法。还有许多种情况,由于缺乏机智,以致伤害了朋友的感情;由于缺乏机智,商家失去了他们的顾客;由于缺乏机智,律师减少了他们的业务;由于缺乏机智,作家得不到读者的支持;由于缺乏机智,牧师引不起信徒的注意;由于缺乏机智,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赖;也是由于缺乏机智,政治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

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缺少足够的机智,不能随机应变、权衡利弊,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表现自己的才干。

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如果他缺乏机智,事业同样很难取得进展。一个人如果有了机智,再加上坚毅努力的精神,便可以使事业有大的进展。

“一个有机智的人,不但能利用他所知道的东西,并能善于利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还能用巧妙的方法来掩饰他无知愚拙的方面,这样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钦佩。”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机智,一则是由于不识时务,二则是由于思想不敏锐。

有一位女子从乡下朋友家做客回家以后,给招待她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对她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在信中,她说回到自己家里后感觉很好,在府上被蚊虫叮咬时甚感痛苦,而回到自己舒适的卧室深觉愉快。这个女子想表示感激之意,但在无意中写成了一封不客气的信,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她机智不足。

机智的人善于交际,能迎合别人的心理。这种人初次与人会面,就能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以作为谈话的资料。他们不会过多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对方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自身的事情和希望。而不机智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只喜欢谈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于是,这样的人便常为朋友们所不喜欢。

机智的人即便对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轻易在表面上显露。而那些有怪癖的人,往往最容易得罪他人,这种人如果要加入一个团体,也一定不为大众所欢迎,不是受到冷遇,便是自讨没趣。

要说种种优良品质,机智可能算得上是最紧要的。机智的人,对于一切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处置得当,这样的人才能利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2.从成长成熟到成功

做人金典:成熟而不世故,老练而不圆滑。

成长成熟到成功,就是说人要在成长中变得成熟,然后才能很好的为人处世,并获得成功的人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还能派上用场。对于这个问题,有人笑而不答,也有人说,我为什么要人情练达,本色生活不是很好吗?比如自己不会溜须拍马,也不想升官发财,管他人情练达作甚?

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实际上一点儿都没有道理。说它没有道理有两个理由。

其一,大家知道,在大自然中,很多动植物都有保护色。只有这样,它们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这是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的淘汰法则所致,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毫无疑问,我们欣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佩服朱自清“誓死不吃卖国粮”的勇气,那些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寸土不让方显英雄本色。

动物尚且知道有时候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在某些时候练达一次又如何?

其二,赞成“人情练达即文章”并不是提倡夹着尾巴做人。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是有人格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例如一些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过于老实,不会动点子,做生意就一定不会成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工作,也需要你开动脑筋,而且还要“练达”得与众不同。

经商也是需要智慧的,除非你准备一生只做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每个人做人处世的度因自己的个人情况而显得不同。把握好尺度,就有可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由此可见,人情练达是一种人生艺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真的人情练达了,那么一方面你的社交能力会很强,可以同时容忍朋友长处短处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另一方面,你也会因此多出很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台湾作家刘墉有一本书叫《我不是教你诈》,书中说:“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免得你被卖了,还在帮人数钞票。”

当我们拿着“不是坏人就是好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那把尺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会充满挫折感。因为我们不是因为被好朋友欺骗,而觉得没一个可信的人;就是受敌人帮助,而弄得手足无措。

更糟的是,当我们心里只有“黑”与“白”,面对的却是个“灰色”的社会时,不是勉强地把灰的说成白的,就是强行把灰的说成黑的。

于是,我们有了可怕的偏见!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诈”,里面竟也蕴藏了不少人生的智慧!

3.能方能圆,才能左右逢源

做人金典: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为人处世要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圆兼济。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别人,别人就会远离你。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灵活,不至于古板不化。

方圆方圆,既方又圆,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不能动摇,是为方刚,又圆柔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借鉴。

李嘉诚被人称为商场上的超人和太极高手,因为他善于谋算,又善于使用柔术;固守自己的原则,但又不失灵活圆融;在自己的原则之下能够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在商场上,他总是力求做到方圆兼济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少。李嘉诚曾经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能像李嘉诚这样坚持清清白白赚钱的原则,堪称男人中的楷模。

李嘉诚认为,与金钱相比,人的人格魅力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这是一笔更大的财富,相对于赚钱,名誉受损反而更不可忍受。针对有政客拿他“说事”,李嘉诚感到委屈,愤而为自己辩解:“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事实上真是如此。李嘉诚遨游商海数十年,对原则问题向来说一不二,哪怕大把银子堆在眼前,不动心就是不动心,这大概是李嘉诚王国多年不败的一个法宝。

李嘉诚曾经在巴拿马国投资,拥有集装箱码头、飞机场、旅馆、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拿马政府为表感谢,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礼物。面对送上门的钱财,李嘉诚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马总理找到李嘉诚,说:“一大堆商人追着要这个牌照,我都没有给,你这么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旅馆,随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李嘉诚做出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是在旅馆外面另外建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并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谈条件,李嘉诚的公司只赚取租金。李嘉诚说:“旅馆的客人要去那儿,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馆里绝对不开设赌场。”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当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李嘉诚却说:“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李嘉诚商海生涯中对方与圆、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与伸之间争利与让利兼顾是最复杂的方圆之道,更是最符合实际、最有实用性的法则。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生意场上,有很多人并不明白“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的妙处,认为自己可以独赚的干吗要与人分享?更不可能大头给人自己得小头,这样的生意经一般商人不会念,所以他们成不了李嘉诚。

1992年1月,荣智健的中泰集团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智健过桥抽板。李嘉诚极为爽快地接受了荣智健的收购条件,将手中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衬荣智健的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赢利2.3亿港元。荣智健完成全面收购后,中泰不仅成为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还于1993年上半年进入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标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既让朋友挣了钱,自己也有的赚,这样的事李嘉诚最乐意做,也经常做。这一方面映衬出其仁和之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李嘉诚通晓大义、长袖善舞、料机运谋、长久发达的深谋远虑。

任何人在干事业的过程当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使自己获利丰厚,就必须坚守中庸之道,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丧气,不要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要守持中道,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获得丰厚的利益。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外圆内方包括修身处世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圆是万变,方是宗。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开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以圆从方是做事,圆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行事方正。

只知方,不知变,通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为人处世需要内方外圆,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过于坚硬必被折断,过于扩张必会裂开。人与人打交道不能过于倔强耿直,否则就是榆木疙瘩,死板一块。不懂人情世故,关系僵化,这样又怎能赢得美满人生呢?

4.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

做人金典: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

曾几何时,一提到“软硬兼施”,人们就会认为是专门贬斥那些善于耍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人的行为,人们感到无耻和厌恶,说他们“软硬兼施,圆滑世故”。

软和硬都是为人处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欲成大事者大可不必担心对它的褒贬之词,尽管善择机会,见机行事。自古以来,软硬兼施的处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长,只不过是各取其用罢了。前者用以坚持正义,捍卫尊严,并且规劝他人行正道,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恶人用之作恶,正人自可用之“弃恶扬善”。

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家三毛举例说:“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看来,要想使其发生效用,需见机行事,对欺软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对吃软不吃硬的人,自可以以“软”化之。

方与圆是构成各种不同形状体的两个基本几何形体,无论何种物体,离开方与圆就难以成形。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少不了有方有圆的处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圆”,即指婉转机警。有的人外方内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有的人外圆内方,面容慈善,行事有方。这些人并不都是老谋深算,老于世故的人。他们以“方”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圆”作为减少阻力的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青年人未经社会的打磨,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不能把“方”全丢了。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一来精力难以承受,二来树敌太多,更不好过,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了吗?

以战争为例,两军对峙,若正面进攻不成,因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硬要上只能是“以卵击石”。有经验的统帅,面对寡不敌众的形势,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其主力,击其侧翼,就会扭转战局,取得胜利。这“迂回包抄”的战略,不就是“圆”的战术吗?

为人处世,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

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它都是启示人们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思维,为成就大事储备必要的资源。

5.方圆兼备不吃亏

做人金典: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进入社会却成了普通职员;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的,进入社会却当了企业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技巧。正如卡内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能方能圆的人懂得如果原则性问题也要让步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方向。尊严是做人的主要原则,一个人的素养越高越看重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小保姆,由于性情实在,干活利索,给女主人的印象极佳。但是,生性猜疑的女主人还是担心这位姑娘手脚不干净,于是在试用期的最后几天想出个办法来试一试她。

一天早晨,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十元钱,她想肯定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随手放到了客厅的茶几上。谁知第二天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捡到了一张五十元钱,这让她感到很奇怪。“莫非是在试探我吗?”小保姆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但她又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女主人是一位大学教授,是很有身份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侮辱人的事情呢?这样想着,她就把钱放进了茶几底下,但心里面还是留了个心眼儿。

到了晚上,小保姆假装睡下,从卧室的窗户窥看客厅中的动静。正当她困意袭来,准备放弃这一念头时,女主人竟真地悄悄到茶几前取钱来了。小保姆彻底惊呆了,怒火冲上了她的心头:怎么可以这样小看人!她咬了咬嘴唇,下定了一个决心。

次日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发现了一张钞票,这次是一百元钱。她笑了笑,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她在女主人出去之前把这一百元钱悄悄地放在了楼梯上,准备也测试女主人一次。果不出小保姆所料,女主人之所以怀疑别人手脚不干净,正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自私而贪心的人,她在下楼时看见了那一百元钱,当时就眼睛一亮,然后趁着左右没人把钱塞在了口袋里。这一幕,全被暗中偷窥的小保姆看到了。

当晚,女主人就像找学生谈话一样,严肃而又婉转地批评她为人还不够诚实,如果能痛改前非,还是可以留用的。小保姆故作懵懂地问:“你是不是说我捡了一百元钱?”

“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小保姆摇了摇头:“不,我不认为我做错了什么,因为我已经将那一百元钱还给您了。”

女主人一脸诧异:“咦,你啥时还我钱了?”小保姆大声回答:“今天傍晚,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听到“楼梯”两个字,当时像触了电一样浑身一颤,狼狈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聪明的小保姆是很有心机的一个人。她知道那钱不是自己的就不应该占为己有,她还利用了一些圆滑的手法为自己找回了面子,女主人自然也不该再侮辱她的人格和尊严。试想一下,如果她正面反击,不讲策略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做人要圆。这个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绝不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6.做人要机智灵活

做人金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做人的智慧要圆融无阻,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不同事物的个性和局部的状况,还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

从行为上讲,人的智慧虽然应圆融无阻,但在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方”的含义。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随机应变,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坚守一定之规则,以不变应万变。

乾隆帝晚年,和珅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大小官吏趋炎附势,投奔其门下。纪晓岚却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一次,和珅新造了一座府邸,并在花园中建了一座凉亭,建凉亭当然要题匾,和珅便求纪晓岚为之题写。纪晓岚虽不愿轻易得罪和珅,但又看不惯其所作所为,便想暗中嘲弄他一下。

纪晓岚谦和地接待了和珅,郑重其事地为和珅题写了两个大字:“竹苞”。这“竹苞”二字本是《诗经·小雅》中的词语,其原句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所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代表华屋落成,预示家族兴旺之意。和珅见纪晓岚只写“竹苞”二个,以为文简意丰,别有韵味,便制成金匾,端端正正地挂在亭上,还时常向别人炫耀。

一天,乾隆来到和府游玩。到了花园,乾隆看见亭上的匾额,便问和珅是何人所为。和珅告知后,乾隆说道:“是啊,也只有纪晓岚才能写出这种词儿来。”说完之后,哈哈大笑,和珅见皇上笑得弦外有音,不解其意。同时陪乾隆游玩的还有大臣刘墉,他见把和珅笑得一脸茫然,就对和珅笑道:“依鄙人之见,这个纪晓岚在和你开玩笑!”

和珅更加不解。刘墉笑道:“你把‘竹苞’二字拆开来看,岂不是‘个个草包’吗?”和珅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又羞又恼。

做人要机智灵活,善于变通,不能死守原则。

当对手非常强大时,当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时,不防转换一下思维与行动。

一位身着便服的侦察员走进列车上的厕所。冷不防,一个妙龄艳装的女郎一闪身也跟着挤进厕所,反手将门锁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否则,我就喊你侮辱我!”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侦察员清楚地知道,厕所里没有其他人,辩解是毫无意义的;稍有迟疑,女郎就会反咬一口,立即使自己身败名裂。陷入困境中的侦察员急中生智,张着嘴巴不停地“啊,啊”,一个十足的哑巴,表示不懂女郎说的是什么。

女郎赶紧打手势,侦察员仍然窘急地“啊啊”着,见此情景,女郎失望了,真倒霉,怎么碰上个哑巴!她转身正想离去,这时,侦察员一把抓住女郎,拿出钢笔,打着手势请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女郎欣然接受,接过钢笔就在侦察员的手上写道:“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侦察员立即翻转手掌,抓住女郎说:“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抢劫罪,这就是铁的证据!”女郎目瞪口呆,乖乖被擒。这位便衣警察就是靠勇敢和机智战胜了犯罪分子。

可见,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紧急情况,应尽量以新内容、新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开,千万不能拘泥一头,执著不放。否则僵持下去,只能导致更为难堪的局面。相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融方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为一体,事情就好办多了。

7.做人不要太死板

做人金典:做人不要太死板,许多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做人行事要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就像墙上的草,迎风无力,任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不用说,很多人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没有定性的草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原则就是:为人应有一种骨气。诚然,为人处世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机而动,也绝非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任何事情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生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墙头草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于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与海浪争锋。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终落得千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个国王与北方的一个国家打仗,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离河水封冻尚早。国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国王心急,便派一人去下游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国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国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国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国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的迹象。”

国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国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国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国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我们且不去论故事本身是真是假,但其中的道理却让人深思。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如实回答,遭到的却是灭顶之灾。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却领了重赏。国王让看河水冻结与否的目的在于稳定军心,而绝非河水本身。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杀身之祸在劫难逃。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点中了国王的心事,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做人不要太死板,许多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负面的影响。善意的谎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骗,而是以使别人快乐为目的。任何“善意的谎言”都有润滑作用,使用借口的人用它来保护自己或避免伤害别人。

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他性格诙谐幽默,善于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在一个三伏天,武帝给朝臣赏赐肉食。大家等了半天,负责分肉的官员却一直没来。东方朔不耐烦了,就对同僚说:“按照我朝先例,三伏天上朝可以早退,所以不好意思,我先领自己的那份肉去了。”说罢,他便拔出佩剑,切了一大块肉,扬长而去。负责分肉的官员知道后,气得不行,立刻向皇上告了东方朔一状。

第二天早朝,武帝果然厉声斥责,东方朔立刻摘下帽子,俯伏在地,听候处置,看他一下子这么听话,武帝便童心大起,想要捉弄他一番,于是说道:“你要是真心悔改,就当着大家骂自己一顿,嗓门放大点儿!”

东方朔恭敬地拜谢完毕,一本正经地站了起来,扯开嗓子大喊了起来:“东方朔呀东方朔,没等陛下分赏,就擅自拿走赐品,真是无礼之极!拔出佩剑,大块切肉,简直壮烈之至!那么多肉,只取小小一块,堪称寡欲的楷模!一口没吃,全部带给老婆,更是疼爱妻子的表率!”

话未说完,武帝已经捂着肚子笑得不行了,大臣们也笑倒了一大片:“真有你的!本想让你丢一回脸,没想到却看了场好戏!”笑够了,武帝特地赐了一石酒和一百斤肉给东方朔。

东方朔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而动,才使自己不被治罪,还受到赏赐,值得我们学习。

8.要学会保护自己

做人金典:为了生活的平安,为了事业的顺利,你一定要多点防人之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固然有其狭隘的地方,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毫无磊落气度,但这句话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待人处世中,有一点防人之心并不为过,但一定要有度,不可偏激。

某机关一位姓王的局长在这方面就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大概是五年前,他们局分配来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局长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便对他另眼相看,那大学生也对王局长极尽奉承巴结和讨好。时间一长,两人几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王局长什么事都不瞒他,甚至连自己和副局长之间的不和也和盘托出。

后来王局长渐渐感到,副局长与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时常当面出语顶撞,眼看两人实在无法共事,上级只好把二人调开完事。

本来,两个人的矛盾就是因工作而起,既然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矛盾自然就少了许多。日子一长,两人渐渐消除旧怨,重新搭话,王局长意外地发现副局长当初对他敌意陡增、态度突变,全是因为那个大学生在中间传话捣的鬼。他把局长批评副局长的话全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副局长,还附带说了许多批评王局长的话。

王局长如梦初醒,大呼上当,愤然去找那位大学生。谁知,大学生却说道:“我既没有造谣,也没有诽谤。我是人,总有表达我自己观点的权力吧?你可以想想,我在你面前是否说过副局长的坏话,如果没有,那就不是挑拨离间。”王局长哑然无语。

痛定思痛,王局长发现自己犯了无防人之心的做人大忌。同样,当你在领导岗位上时,别人对你总有几分敬畏。你说话时,别人常会诺诺应声,但千万不能据此认为别人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不该让下属知道的事,即使关系相当好,也绝不透露半个字。

如果心中有什么怨气,宁可找一个不相干的朋友去诉说,也不要在下属面前吐露。在这方面存一点防人之心,是不算过分的。其实,又何止是当领导的需要有防人之心,任何人都不可失去防人之心。因为,在待人处世中,你需要打交道的很可能就是个精明者,毫无疑问,你需要防止被此类人所暗算。即使对方心计的修炼不如你高,或者根本就与你不在同一水平上,那么,也需要多点防人之心。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对方“黑”一下。

三国时期,曹植与曹丕争为太子。曹植才华横溢,人们敬服,曹操也对他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在军中还不过只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但精明的曹丕却知道如何去打败曹植。

曹操带兵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到路边送行。曹植充分发挥其才能,称颂父王功德,出口成章,引人注目,曹操也大为高兴。曹丕则反其道而行,不能出口成章,就装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拜在地上,曹操及他左右的人,都很感动,认为曹植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只有曹丕才是真正的忠诚厚道,是真实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曹植继续其文人的作派,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这样正中曹丕下怀。曹丕进一步行使手段,掩饰真情。于是王宫中的人及曹操身边的人都为他说话,终于被立为太子。曹植的日子,从此便一天天难过了。时间不长,不懂防人之道的曹植,终于被曹丕所害,送了性命。

此外,还有一些人内心虚伪,对别人的奉承拍马飘飘然,毫无防备地钻进了圈套,中了别人的算计。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天赋不凡。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乾隆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持编写《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筹”的瘾。乾隆当然很快便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特意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趁机对乾隆的“学识”大加称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

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

在待人处世中,多点防人之心,可以避免遭遇不测,使自己处于大体不至于失败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被魏惠王请出山,按说该是他半生学业开花结果的时候。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同学庞涓会害他,以至于受到挖去两个膝盖骨的酷刑,差一点连小命都丢了。韩非的遭遇更坏,秦始皇读了他的书,恨不得立刻见到他,派人把韩非请到咸阳,一度交谈,相见恨晚,韩非的学业成功和将来的一番大事业似乎指日可待了。然而就在此时,韩非也断然没有想到,他的老同学李斯会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置他于死地。这两例,无论是孙膑髌足,还是韩非被害,对二人来说,都是防不胜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见出防范预谋之必要。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毫无防备地说话做事,虽然说人们不一定非得虚伪不可,但绝对需要防人。因此,为了生活的平安,为了事业的顺利,一定要多点防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