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老实人总是走一步,看一步,等碰壁的时候,又回头重新思考,这样不仅效率不高,最终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小王和小张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两人刚进单位的时候,条件差不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小王比较急躁,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老板分配了任务,他总是急于完成,但是每次都会付出很多,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会碰壁,不得不重新进行,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而小张比较精明,老板分配任务的时候,他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然后再着手进行,所以,他的工作进行起来好像很轻松,并没有小王那么忙碌。但是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小张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两年后,两个人的差距就拉开了,小王依然在自己的部门忙碌着,小张已经成为部门经理。
事前对工作进行整体思考,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些具体的工作好,但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源。
超前意识带来伟大创新。所谓超前思维,就是运用一种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从而提前做出正确决策,取得事业成功的思维活动。有了超前意识,就能有所创新,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让思想突破现有的牢笼。
有人说,能预知三天之后发展变化的人,是聪明的人;而能预知三年之后发展变化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只有想在他人前面,才能做在他人前面。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里,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只有“超前”,才能获得发展;只有“超前”,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古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需要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够得到最正确的结果。此时此刻我们所做的事,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是留在原地还是迈向未来。聪明人会把握历史和地理交会的这个时空、这个点,尽最大努力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成功的老实人三思而后行,做事前总会多想一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将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想好再着手做,因而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在工作中,这种习惯也会让老实人受益匪浅,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事情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个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他越往前走,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个,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识别怎样的麦穗饱满,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个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在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也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三思,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思:做什么;二思:怎么做;三思:怎么做到最好。聪明人拿到老板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让做的是什么,最终要给老板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而且自己也会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乐趣,因为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
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方法,如果做事方法得当,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