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说话不留余地

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绝。只有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叫“围师遗阙”,意思是包围敌人军队的时候,不要逼得太紧,一定要留个缺口,给敌人留一条生路。否则,对方的士兵一看跑不了了,反而会殊死搏斗。

军事家尚且会给对方留一条生路,在谈话时更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这样有了牢固的后方,出击对方,又可及时地退回,自己依然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战无不胜,但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败得一塌糊涂。

即使是与对手过招较量,也不妨采用“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的方法,自己赢一点,也留一点余地给人家。只有在说话中给双方留有余地,你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缘。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直接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

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而听信了错误信息,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总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让他就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

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之后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大赚了一笔。

于是,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只要以后汲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要照例表扬你。”

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科长。科长接过来时,禁不住眼眶泛红了。

古时候,有个商人过河的时候翻了船。他不会游泳,就拼命喊救命。在不远处,有个打鱼的人听到了商人的呼救,立即划船去救他。这个商人看到有人来救他,为了争取时间,他便对那个渔夫大声喊道:“我是名门富豪,如果你能救我,我就送给你100两金子!”渔夫听了这样的悬赏,于是使出浑身的力气,将商人救上了岸。然而,商人一上岸,就后悔了自己的承诺,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很生气地质问商人:“您不是说要给我100两金子吗,现在您怎么只给我10两金子?”商人突然变脸,厉声喝道:“像你这样的渔夫,一年忙到头也不知道能赚几个钱。刚才才一眨眼的工夫就得到了10两金子,难道你还贪心不成吗?”渔夫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办法跟他争辩,于是走了。

没过多少日子,这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结果,他的船再次触礁翻沉,他又掉到水里拼命地呼救,而此时曾经救过他的那个渔夫正好又在附近。有人对渔夫说:“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冷冷地回答说:“这个人是个没有诚信的人。上次我救他,他许我百两金子,但救起后却反悔了!”渔夫就站在岸上,袖手旁观。商人没多久就被河水吞没了。

说话办事多留余地。

人生说话办事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的余地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某报社的主编交给新来的记者王心一个重要的采访任务,同时,告诉他:“这个采访工作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正当主编要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时,王心却拍着胸脯说:“没有问题,包您满意。”三天以后,没有听到任何动静,主编便问他采访进展得怎么样、进度如何。他才不得不说:“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虽然主编也知道这个采访不会很轻松,但对王心当时轻易地拍胸脯表态却大有反感,从而对他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甚至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有一次,赵刚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赵刚非常尴尬,只好辞职了。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随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打满了气的气球,再充就会爆炸。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则可以从容转身。

承诺易做,实践很难。

一个人作出承诺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要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因此,作承诺必须谨慎,不要随意承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承诺这种方式和别人拉近关系。如果承诺过的事情做不到,就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恶化。即使承诺能做到,也要考虑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少承诺,多做事。等事情做好了以后,再给别人一个惊喜,效果会更好,而且也能给别人留下一个稳重的形象。

一个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必须言而有信,否则就不要答应。有的人喜欢空口许诺,最后失信于人。在答应别人之前,也要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果确实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同时,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随便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始终做到言出必行。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经常使用“这没问题”或者“都包在我身上”。这种话当时说起来豪爽,别人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事后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倒不如说“我试试吧”,或者“我尽力吧,但不能保证”。这样并不算对结果的完全承诺,而是对过程的一种承诺。无论是否做到,对方往往不会对自己有意见。相反,倒是那些信誓旦旦的人,容易让别人产生一些想法。毕竟他是答应过的,而对方也是满心期待他兑现承诺的。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说话要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如果你什么都说明白了,别人也就无法再发表意见了。即使别人发表意见,你也很可能会不客气地指出自己已经说过了。

聪明的老实人每次与人谈话的时候,不会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善于引导别人谈话。聪明的领导者很少为员工制定目标,而是引导员工自己制定目标。在与员工交谈的时候,他们善于运用问话,而不是运用结论、批评或命令。

因此,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对方多说话。对方说的话越多,你接触的东西也就越多,对事情的理解也就越有把握。当别人跟你无话不谈的时候,自然就当你是他的朋友,进而也愿意倾听你的说法。事实上,你要想多认识一些朋友,就要善于做认真的听众,善于听完听清、听懂别人的意思。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顾说,而不愿意认真倾听。究其实质,还是想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显示自己的优越。事实上,这种高明和优越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在别人心目中,不过是些陈词滥调或者是毫无意义的自说自话。你不愿意倾听他的话,他自然有理由拒绝你的话。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想达到好的谈话效果,关键是要懂得去倾听,懂得在说话的时候给别人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