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的朋友通常不多,在关键时候能帮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老实人的生活圈子总是那么大,他们不善于结交新朋友。
老实人不会有目的地去主动接近一个人,如果这样做,他们会脸红、结巴,被人家一眼洞穿,老实人自己也会觉得没用。老实人不习惯于客套、不会应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溢于言表。
所以,老实人认识的人不多,搭得上话的人不多,办成的事也不多。于是,老实人心里便觉得很窝囊,常有感慨,连别人也不无可惜地议论:“哎,这人太老实了!”
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在事业上施展不开手脚,为什么老实人在紧要关头总是无人相助?不是老实人人缘不好,也不是老实人能力比别人差多少,关键在于老实人不善交际,有价值的朋友太少之故。
与其说老实人能力差,倒不如说其交际观念存在着偏差更为合适。
说到底,一切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和技巧都来源于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和体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个性特征,及时地掌握其心理变化,并相应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网络的前提和基础。
而老实人恰恰是在认识“人”这个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说的更尖刻一点,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们往往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来看待和对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总是以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总是消极被动、事与愿违。
简单地说,就是老实人不能理解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不懂得灵活运用道德标准,不是根据现实需要而是只凭借主观理念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老实人存在着人际交往上的偏误,导致了不善社交成为老实人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也是老实人事业无成的关键所在。
老实人只与合得来的人交往。所谓“合得来”,并不是指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习惯、趣味等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感情相娱相悦。这种“合得来”是以非功利化为导向的,它不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对方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只是出于一种精神的需要,带有情绪化的特征。
许多老实人只交往“合得来”的人,凡是不符合其标准的人就一概拒绝,不相往来,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这种处世方式带有很明显的书生气,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浓厚的。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老实人还抱着一副书呆子气,自以为清高有境界,结果只能是离群索居,被人孤立,处处吃亏。
老实人以道德感和主观好感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鄙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凡是与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主管好恶不同的人,一概不予交往。许多老实人还以清高脱俗自居,自以为有道德品质上的优越感,这更增强了其以主观好恶取人的行为模式。
人生中能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这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着需要各种各样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固然需要品行相投的友人,但同样也需要事业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没有这些人的帮忙,我们的认识同样是不完美的。以主观的好恶来判断一个人,则天下就没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所以,以合不合得来作为人际交往的唯一标准实在是一种偏误,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交合得来的朋友,也要能交合不来的朋友。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们因相互需要而结成的共同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通过互利互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办成一个人通常难以办成的事,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为自己远大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些老实人也明白通过哪些交往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与“合不来”的人交往,他们会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体地掩饰和控制自己心中的这种不适感,结果使自己活得很累,很受压抑,远不如独来独往那般轻松自在,而跟他在一起的人也会感到很尴尬。
老实人最典型的一种心理就是“跟你‘合不来’,还要敷衍你,真是受不了。”这与老实人的道德感过强有关系,道德感过强的人容易用道德教条武断地把人分成黑白好坏两种对立的类别,缺乏必要的容忍度,个性倔强突出,甚至偏激。也正是基于此,老实人不容易当上领导,不容易团结一大批人才做成大事业。
以能否合得来作为交友的唯一标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你融不到别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困难时也不会有人站出来维护你的利益。有的时候,即使你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一心做隐士,独善其身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你的自我防卫能力相当的差,只要你惹得别人不高兴,麻烦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所以老实人为了开阔视野,增强生存能力,就必须放下架子,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