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固守原则不放松
现实生活中老实人多坚持原则,但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的本质内涵。启蒙老实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他们从以原则为纲转向以结果为本。
许多老实人,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耿直者,往往给人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他们冷面无情又一片公心;他们顽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我们的确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坚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垒,但是同样出于这一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们能以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把这些原则变成使众人受益的现实。
显而易见,老实人片面坚持原则的做法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从社会角度来讲,它事实上阻碍了创新和尝试,因为任何新生事物总是以异于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学会宽容,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妨碍进步的力量。从个人角度来讲,片面坚持原则会使自己应该做成的事没有做成,自身利益反而受到损害,整个事业也会因人际关系僵化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空有大志而无从实现,最终想坚持原则亦不得,更不要说影响社会了。
老实人为何对原则看得这般重要乃至近乎神圣?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对原则本质的真正理解,其坚持原则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情绪化的盲动。
原则不是绝对的。无疑,坚持原则、遵守规则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秩序,但如果对原则绝对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有热情、冲动和生命力;可以说,一个社会需要某种程度的非原则的、反原则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这就好比生物界里狼群的存在会使鹿群更加健康强壮一样。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一个更高的原则很可能就要短暂地牺牲一些其他的原则,这不可避免。
老实人由于不懂社会运行的两套法则,不知道社会运行既有其原则性的一面又有其非原则性的一面,更不明白非原则性的东西有时会更能促成某种理想的实现,他们只是一味地排斥现实法则,一味地抱住死原则不放,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许多悲剧性的后果。比如,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对谁都善良岂不是自讨苦吃,农夫和蛇的故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原则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时间角度来看,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地点角度来看,“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域将会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
从对象角度来看,同样是“爱”,对父母就意味着孝敬,而对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引导其健康成长的要素。
老实人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坚持的原则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分对象,不看具体情况,硬要把活生生的现实套入到同一个框子里,做事怎么能够成功?又怎么会不引发与他人的矛盾呢?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在于原则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原则是好是坏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要看结果怎样,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这个原则有可能就是假原则、坏原则、有缺陷的原则、别有用心的原则。
一些老实人所认定正确的原则是传统教化的结果,是别人告诉他的而不是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在这种情况下,老实人的“老实”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些人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而老实人不关心效果的习惯更加重了其对原则的模糊认识;反过来,不辨真伪地、抽象地、教条地坚持原则又会使老实人一次次地碰壁、吃亏。
那么,出路何在呢?
首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在具体问题上可灵活掌握,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敢于突破原则。讲究灵活性,就是要掌握方式方法,要学会用多种手段去达成同一目标。
其次,应注意关心结果。在行事之前多考虑一下效果如何。毕竟我们做事是为了成功,只有成功了,我们才有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谈得上进一步地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