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容人的雅量

爱面子是每个人的天性。有的时候别人也许错了,但他们自己并不会这么认为。或者,他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希望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不要轻易去指责别人。在对方错了的前提下,也要设法保住他的面子。尝试着去理解他,只有那些真正智慧和宽容的人才能做到。

有的人在明知是错的情况下还要犯错误,宣传教育对这样的人没有任何作用。防止别人犯错误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让人不敢犯错误,另一个是让人不想犯错误。前者是强制手段,见效很快但难服人心;后者是沟通的艺术,见效也许不快但作用力持久。要想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还得依赖于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觉醒。那么,首先要保住他的面子,以免他自暴自弃。

聪明的人都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往积极的方向进行引导。

有的人并无意伤人面子,只是说话不当,造成了实际伤害的效果。比如,一个老板在对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但如果你能在工作方法上注意一点,业绩肯定会提高的。”

员工开始觉得受到了鼓励,直到他听见“但是”这两个字。他很有可能对开始的表扬产生怀疑,对他来说,这个表扬也许只是后面批评的引子而已,可信性遭到质疑。

但是,如果老板这样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很满意,而且你的进步也很快,说明你在这方面有潜质。如果在工作方法上做一些改进,我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快。”

这样说,员工就不会感到批评的暗示,同时也能受到鼓励,并尽力做得像老板期待的那样好。

如果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心态就会变得平和很多。别人犯的错误,我们也会犯。在纠正别人之前,不妨转换一下位置,想想如果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希望别人怎么对待呢?绝对不会希望是冷言冷语,不问青红皂白就胡乱指责一番,而是希望他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纠正别人要具有极大的同情,这样你就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对对方所犯的错误也必能谅解。你要时常想着,你是设法和他站在一边的,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要温婉平和,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说话时,先要表示同情对方所犯的错误,使对方减少心理负担,同时也减少羞愤之心。然后,再用温和的语言把对方的错误指出来。指正的话越少越好,最好能用一两句就使对方明了,然后转到别的话题。不可啰唆不停,使对方陷于窘境,而生反感。

对方行为不妥的部分,固须加以指正。但妥当部分也须加以显著的赞扬,这样对方会因你的公平而易于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将自己的意思暗示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才改正。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的语气。如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肯定不好。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心。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忽视他、轻视他、鄙视他,或将其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他,“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容过”则不同,这里的“过”讲的是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下属有了过错,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家人有了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能否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容过”,就是要压制或克服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快乐,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不妨想一下自己在这种场合会如何做,在做错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则应该讲明白,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容与体谅。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容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