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喜欢较劲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与人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营销,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销售出去。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辩驳将自己的道理说明白,有些时候还要适当地从情出发,说些能够打动别人、感染别人的话。把道理说得太多,就有点木讷。把事实摆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反驳。为此,以情动人是一种润滑剂。如果你能让人在情感上和你产生共鸣,你和别人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卖弄小聪明死钻牛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槌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种铿锵的声响。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槌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这铜钱不也是铜吗?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老实人不要认死理,不要较死劲。
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认死理、较死劲。人要想在话语中取得优势,就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委婉的语言。很多国家领袖都十分善于通过语言来化解尴尬,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意思。
抗美援朝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来华采访周总理。总理刚好批阅完文件,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正放在桌子上。这位记者便借题发挥:“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长笑一声,回答说:“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作为抗美的战利品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原想谢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记者听完后,顿显窘态,说不上话来。
在这次谈话中,周总理恰当地运用了朝鲜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利用弦外之音令用心险恶的问者哑口无言,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与人交谈中,没有必要对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认死理、较死劲,要善于化解这种尴尬。语言是很有韧性的,为了改变语言环境,完全可以通过语言的歧义来改变。这样的话,就会让语言变得生动起来,不会让场景变得过于严肃和针锋相对。
在很多说话场合,都不要过于严肃,不要总是围着事实绕不开。
人不要认死理,不要较死劲。很多时候,越较劲,越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老实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应该这么不公平地对待自己。尤其在与人争辩的时候,始终认为自己站在有理的方面。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有理,不过是从我们的角度看是有理。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就是无理。如果我们再反复坚持,在别人看来就是无理取闹了,他们自然也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越是纠缠的事情,到最后越没有办法解决。
即使确实有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别人相信自己有理,也不应该得理不饶人。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找个台阶给别人下,不要让别人陷入尴尬的境地,更不应该咄咄逼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其实,别人如果确实明白自己理亏的时候,如果有台阶下,他一定会下的。如果没有台阶下,他肯定会继续较劲,哪怕自己理亏,也会反复说出道理证明自己。这样,事情本身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而相互争吵反而成了重心。事实上,在旁人看来,两个人争辩,很难说一个人有理,而另一个人没理。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人会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很多故事也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信仰的真理。但若一味强调坚持,就容易让自己变得固执起来。人一旦固执,与人交谈就容易出问题。他会很习惯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根本是无关轻重的意见。他会认死理、较死劲,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自己正确无比而别人漏洞百出的架势。试想,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交谈肯定会索然无味。
与人谈话不等于摆事实、讲道理。与人谈话应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规避尴尬局面,让谈话轻松愉快,真正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