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借口是必需的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喜欢的人或一些很尴尬的话题。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与麻烦的对手打交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此时,聪明的人化解尴尬处境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找借口开溜”。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使状况变得更加尴尬。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势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

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受到对方的重视。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这等于是暗示对方: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创业开国中,他立功最多,颇为朱元璋器重,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有意立他为太子。但因他之上还有两位兄长,为免除兄弟相争,朱元璋只好以孙子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对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于怀。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时,各地藩王都是父辈,割据要地,虎视眈眈。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密奏:“燕王智虑过人,又镇守北平这样的形胜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不防。不如将他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朱允炆原本就对他这位力智超人的皇叔很是疑惧,见此密奏后,自以为是,便着手做了一系列部署,对朱棣严加防范。

朱棣也确实对这个看似软弱无能的朱允炆不大看得起。没当上皇帝,他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于是,他在王府内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暗中操练,做起事准备。不久,燕王朱棣的阴谋被人告发,遭到朱允炆严加训责,燕王朱棣颇感恐慌。马上起兵反抗朝廷吧,时机还未成熟,但更不能束手待毙。他心生一计,决定以装疯来迷惑朝廷。

于是,他经常狂呼乱叫、奔走于燕京的长街闹市,或闯入酒楼饭铺之中,夺人酒食;或颠三倒四,胡言乱语;或昏睡于泥土污秽之上,终日不醒。

“燕王疯了!”这个消息传遍朝野。体格一向健壮的他突然会变成这模样,也令许多人疑惑。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便决定亲自去王府探个究竟。当时已是夏历六月,正值盛夏,酷热难忍,只见朱棣却围坐在火炉边,浑身发抖,连呼:“太冷了,太冷了!”见有人来,他甚至都站不起来,不得不拄着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张、谢二人消除了怀疑。

虽然纸里最终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装疯却为他发动“靖难之役”赢得了时间。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便以“靖难”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经过四年血肉相争,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称帝,史称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说在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逃亡在外,出家为僧。

燕王以装病为借口,为自己争取了夺取政权的时机。无独有偶,后晋时期的冯道也用借口使自己顺利脱身。

后晋时期,冯道奉命出使契丹,意外受到礼遇,契丹王还有意留用他。冯道不愿留在契丹,但又不敢拒绝。于是,他上奏契丹王,说:“辽与后晋有父子关系,事子若事父。这样看来,我现在实际上等于出仕两朝。”他这番话博得契丹王的好感。另一方面,冯道命令部下购置薪炭,以备寒冬之用,表示他不敢逆旨而就此回国,使契丹王觉得他是难得的“忠义”之士,且有隐衷难言,因而心生怜悯,便允许冯道回国复命。

这时,冯道却故意滞留不走,经契丹王多次催促,才慢慢地收拾行李。出发后,他沿路停留,以示依依之情,一行人费时一个多月才越过国界。对此,随行人员都迷惑不解:“我们归心似箭,恨不得插翅飞回,为什么你却老是盘桓不走呢?”他说:“这是我的以退为进之计。我何尝不希望早点回国呢?但是,不论我们如何赶路,契丹人只要快马加鞭,一日之内就可追上我们。因此,我佯装对辽地有不舍之情,避免对方猜透我的心。”回国后,他又以不念异国之封而毅然归来的行动得到后晋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有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找些借口,说些善意的谎言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