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不会说善意的谎言

美国作家欧·亨利写过一篇题目为《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人。她的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的摇曳下,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患者守望着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

女患者的邻居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伤深深地打动了,他用画笔画了一片能够以假乱真的叶子,固定在树枝上。寒冷的冬天到了,只有那片叶子还孤零零、顽强地挂在高高的树枝上。那位濒临死亡的女患者守望着那片唯一的树叶,心想那片叶子是那么的顽强,能在寒风中傲立枝头,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那么脆弱,是上帝为她留下了一片叶子,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患者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患者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

同样,作为亲友,在去探望患者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话接着编下去,让患者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往往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患者在生病的日子充满快乐和希望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做些什么?

在面对患者时,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学习能力、成绩相当的初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和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予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在授课时,让三个组的学生做一些具有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这个试验连做了一个学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开始有一些进步,后来就逐渐地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有人开始厌学;第三组学生最初成绩有所上升,以后成绩就开始停滞不前了。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给学生写一些推荐信,或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或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的推荐信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时,必定在其中夸奖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这种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李立在一家商贸公司上班。一天下班后,他和同事郑爽走在一起。郑爽这些天心里很郁闷,和上司的关系十分紧张。

二人边走边聊,郑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了上司对他的种种不公平,还把上司的无知、浅薄及一些丑事统统信口说了出来。最后,怒犹未尽,忍不住又大骂了一通。

过了些日子,上司在李立面前也谈起了郑爽,言语之间非常不客气,怒斥郑爽的不顾大局、平庸无能、不思进取、不善开拓等诸多缺点。最后,上司问李立,可曾听见郑爽在他面前说过自己什么坏话。

李立是一个诚实的人,此时,他该怎么办呢?

无疑,李立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不把郑爽的话告诉上司,另一种选择是十分诚实地把郑爽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上司。

如果李立选择前者,上司的气会慢慢地消下来。有一天当他冷静下来后,会比较公正、合理地处理好这种关系的。

但如果上司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会进一步设想,李立在我面前讲他同事的坏话,肯定也会在其他人面前讲我的坏话。因此,对你也不能信任,至少要留一手。

上面的这件事,使用谎言,能使三方面都得到好处;而讲实话,却会让每个人都受到损害。可见,谎言在适当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然而,要说好善意的谎言并不比真话容易,首先我们应消除对谎言的偏见和犯罪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谎言说好。说好谎言应做到以下三点:

(1)真实。

谎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有时候,人们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只能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当你的同事拿着新方案让你提建议,而你觉得实在太差时,你却不可能直接告诉她:“你做得太没有水平了。”否则可能让同事感到难堪。于是你只能模棱两可地说:“你自己再看看。”“你自己再看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这样的谎言与违心的奉承和虚假的谄媚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必须。

许多情况下,谎言非说不可。有时候说谎言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你应邀去参加单位或朋友的庆祝活动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必须把自己的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需要,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指责。

(3)合情合理。

这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所以运用适当的谎言同样能体现我们的善良和爱心。例如: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作为丈夫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许多人都会认为: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妻子,也不应该在她面前流露痛苦的表情增加她的心理压力,应该让妻子在剩下的时光里生活得尽可能快活。当丈夫忍受着即将失去妻子的痛苦而说谎言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在这谎言里包含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以及对个人悲伤的克制。

说谎言时,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么谎言一样会给你带来无穷魅力。只要你心存善意,把谎言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就是一种美丽的谎言。这种谎言是在善意基础上交际的必要策略,这与丑恶的谎言有着本质的不同。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某些“谎言”也体现了一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善意的“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灵活变通,在一些非常时候,只有这样做,才会让事情的结局更加圆满。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多含有水分,或夸大其词或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在社交礼仪中却是必不可少的。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以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暂时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它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卢梭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①说谎;②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③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具有更大的价值。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盼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管场合地和盘托出,只会被人当成“笨蛋”、“傻瓜”。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