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劝说他人时,是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直接说出他人的失误,还是慎重一些,委婉而具体地指出别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相信你能判断出哪一种效果更好,更容易为人接纳。
秦汉之际,刘邦率兵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灭了秦朝。他进入秦朝皇宫,见宫室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于是流连忘返,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乐。
将军樊哙见此情景便气冲冲地责问:“沛公,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赶快回灞上,千万别留在宫中。”刘邦听了,大为反感,不予理睬。
不一会儿,张良劝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俭朴为本,现在刚进咸阳,若又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纣为虐?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劝说。”他们终于说服刘邦还军灞上,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张良与樊哙同为说服刘邦,但张良成功了,樊哙失败了,原因在于张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刘邦的心理,强调刘邦所关心的成败问题,再加上语气委婉动听,虽是意见,刘邦听起来顺耳,因此就欣然接受。攀哙就比较鲁莽、老实,反语暗含讥讽,令刘邦心生反感,因而对他的话置之不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什么良药就一定是苦的,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呢?现代医学十分发达,许多良药如蜜糖、如水果,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说服的忠言也可做到“顺耳”,人人爱听。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往往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也就是说,不关心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不被关心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尽管如此,为什么一般人都讨厌忠告?忠告为何听起来总不顺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理性的忠言。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一定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容易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首先,要谨慎行事。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受教训的反感情绪。
其次,选择恰当时机。以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否则,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不要比较。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简单方式提出忠告。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