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心灵的成长与内心的平静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ery)

心灵的成长与相互理解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历史中胸怀大志的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没有任何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影响的情况下(通常指距离本国比较远的文化),在每一种文化、社会和文明中,精神传统都能够自然地形成并发展。

我们似乎都希望与那些比自己更崇高更伟大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似乎是自然而又平常的,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任何引导和指示的。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神秘主义者和心灵导师是指那些教导人们如何满足这种渴求的人。

所有关于心灵成长的问题都是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每一个信仰宗教或者教派的人都坚信其关于上帝或更高等级力量的思想是正确的,而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

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就是宗教战争,人们因为教义、信条或者对各自信仰的不同解释而发动战争。由于大多数宗教宣扬的都是上帝的仁慈、怜悯和理解,所以我们会对那些以上帝之名进行的,或者是已经进行的事情感到惊讶。

我研究精神传统这个问题已经30多年了。我坚信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崇高和最重要的发展形势。如果理解正确,心灵的成长是实现平静、繁荣、幸福和个人满足的关键。

大约在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完成了《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Ethics)一书的写作,这部著作对人类状况做出了最为精辟的阐述。他从观察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开始研究,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如何实现幸福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895年,来自奥地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他得出的“快乐原则”这一基础结论来源于2000多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即向往舒适,远离痛苦——包括肉体、精神、财务在内的所有痛苦。

现代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由意识到某种形式的不满而激发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没有感到不满的情况下,人是不会产生任何行为的,他仍然会处于满足的状态。

人类行为最主要的驱动力产生于不满意、不知足、不舒服或者不幸福。当人们发现用一种更好的状态可以消除他的不幸福和不满时,行为就产生了。然后,人们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开始行动。然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总之,人类所有行动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获得比现在更高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