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赞美而不要批评,因为这是表达期待最好的方式。任何一个在别人强烈的期待中过活的人,都比其他人显得更有活力和干劲。所以,做一个善于赞美的人吧!
古希腊曾有一个很著名的神话故事。
塞浦路斯国王比马龙是个很高明的雕塑家。有一天,他梦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醒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象牙把女孩雕刻了出来。当雕像完成后,他马上被自己的作品迷住,他给这个少女雕像取名为盖拉蒂。
比马龙深深地爱上了盖拉蒂,每天拥抱她录吻她,但盖拉蒂仍然只是个雕像,这让比马龙痛不欲生。
于是他去神段,向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即维纳所)祈祷,希望女神能免去他的单相思之苦。
女神于是给他降了一道神谕:同她讲话。
比马龙如奉圣旨般回到宫殿,日夜不疲地向盖拉蒂诉说衷肠,赞美她的美丽。
直到有一天,盖拉蒂忽然回应了他的话,然后雕像的身躯开始变得柔软,眼睛开始发亮——盖拉蒂活了!
变成了人的盖拉蒂嫁给了比马龙,这是个幸福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到这个故事后,灵机一动,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请教育专家在三个班里随意抽出18个学生的名单,然后炮制一份“天才名单分析”,把这18个随机抽取的名字写进天才名单里,郑重地交给校长,告诉他,这18个学生是经过科学测定的天才,只是侧重领域各有不同。
半年之后,罗森塔尔考察这所学校,发现这18个学生的成绩相较以往都有显著提高。
这期间,罗森塔尔总结了大量素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某人得知自己在某一方面得到了他人的巨大期待,会极大地激发对方在这一方面的才能。
这时罗森塔尔也想到了前面讲到的那个希腊神话故事,便把这个现象定名为比马龙效应。
就像前面那个神话故事所说,比马龙对盖拉蒂的期待最终使盖拉蒂由石像变成了少女,这就是期待创造的奇迹。
“期待”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至少一半的成功人士并不比普通人强太多,他们的成功其实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动力。而期待就是提供这种动力的最大源泉。因为这种期待会使人产生一种使命感,使命感即“我应该这么做”、“我就是这样的人”之类的想法。而此人的主观能动将得到最大激发,从而刺激这方面的才能,使之更好地完成任务。
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的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是美国托拉斯(即垄断)经济时代的主导者,比尔·盖茨唯一崇拜的企业家。
洛克菲勒是个憎恨责难别人的人,他认为赞美永远比责难更有力量。有一次,他的儿子小约翰打碎了一套很珍贵的瓷器,这孩子本以为自己会挨骂,结果洛克菲勒拍了拍儿子的脑袋,说道:“我的儿子六岁就懂得为妈妈分担家务,我很自豪。”
小约翰从此开始帮妈妈干活,长大后也开始帮助洛克菲勒管理公司,最终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接班人。
不只对家人,洛克菲勒对员工也很少责难。有一次他的得力部下在一次投资中受到庞氏骗局(一种诈骗手段,是非法传销的鼻祖)的欺骗,致使手头的资金损失了百分之四十。
后来部下回到总部述职,认为洛克菲勒老板肯定会痛骂自己,所以心惊胆战。没想到的是,洛克菲勒不但没有责难他,反而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感谢你保住了百分之六十的资金。”
这名员工对洛克菲勒的宽宏大量无限感激,从此拼命地工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垄断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有错不罚反而赏,这在企业管理中看似不可行,甚至是荒谬的。但洛克菲勒就是靠这种方式创立了他的商业帝国!
上一段我们论述了期待的能量,而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呢?那就是赞美!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做的。当洛克菲勒赞赏他的儿子和他的员工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便出现在儿子和员工的身上。儿子认为“我应该为家里做一些事”,员工则认为“为公司卖命乃是天职”,其结果——数数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美孚公司的产品——也就一目了然了。
赞美是把期待告诉对方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你一定能成为好厨师”,“我很看重你在一线工作的能力”——一个好的老板和上司必须善用这种方式激励下属,因为这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即使不是对下属,比马龙效应也是大有用处的。当我们希望别人做到某件事的时候,也不妨这么说。
期待所加强的并不只是使命感,更是信心。要知道,大多数人对于一项艰巨的任务都是有畏惧感的,这时候你的期待就尤为重要。“既然他都认为我可以,那么我就真的可以”,这样的思想会随着你的期待植入对方的心中,加强他的信心。
而且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人们也愿意跟真心实意欣赏自己的人为伍。所以无论是激发对方的动力,还是获得对方的友谊,一句赞美和恭维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