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还是脐下,别被手势出卖了

与视线接触一样,手势也会提升或降低对你的评价。

随随便便做手势是不行的。

在此,我们来介绍一下能够提高你的评价的手势。

在考虑手势时,最重要的是高度和长度。

请记住手势是由高度决定的。

手势的高度分为3种。

即上面、中间、下面,这三种高度的手势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肩膀以上——“有领导能力的积极的人”

·从肩部到脐部——“值得信任的人”

·脐部以下——“感觉没有自信的人”

小泉先生在一分钟内做了14次手势,而这其中大部分都属于“上部”的高度,也就是肩上手势。

这个“肩上手势”给人留下了强有力的印象,如果想要展现自己的领导力和积极性,就请采用“肩上手势法”吧。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既简单又自然的“肩上手势法”。

“在座的有○○的人吗?”

随着这句台词,将一只手举到肩膀以上,也就是举手的感觉。

此时,你只要做出这个举手的动作,就能够表达“如果有符合条件的人,请举手告诉我”的意思了。

比如,对台下的听众说:

“在座的各位有没拿到资料的吗?”

在提问的同时将手举起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肩上手势的使用方法。如果有符合条件的人,对方也会举起手,这样就形成了双向互动。

改变个人形象的3个手势

●一分钟14次!“小泉式手势”的威力

当你掌握了提问式的、自然的“肩上手势法”以后,就开始挑战“小泉式手势”吧。

小泉先生的发言特点是,在开始讲话和结束讲话时会将手举起来。

比如:

“我在这样的大雪中进行街头演说也尚属首次。”

当他说到句末的“尚属首次”时,他做出了手势。

还有,在“上个月的23号,也就是发布公告的那天”这句话句首的地方做出了手势。

在句首处举起手,慷慨激昂的一段讲话就此开始。

在句末处举起手,精彩的一段讲话就此结束。

小泉先生用这个方式,在一分钟内举手多达14次。

在工作场合使用“小泉式手势”,非常方便实用,如下所示:

“大家好,我叫山田太郎。

(挥手的同时)

今天

(将手放下)

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新商品可以缩减

(挥手的同时)

约5%的经费。”

(将手放下)

感觉怎么样?

这样一来,举手时的讲话内容(“今天”和“约5%的经费”)得到了强调。

●给“不好意思做手势”者的秘籍

另外,多数人都不擅长做出夸张的手势动作。

也有人觉得“突然做手势太丢人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肩上手势法”,选择“中间”高度的手势也完全没有问题。

“中间”高度,是指从肩膀到肚脐之间的范围。手的高度要以自己的心脏高度为标准。

请在自己的心脏位置试着做一下“我”和“你”的手势。

首先,将手背朝外,轻轻地按压心脏附近,这个手势就是“我”。

再翻转手腕,将手心朝上,伸向对方,这个手势就是“你”。

感觉怎么样?

即使在这个高度,也感觉比平时的手势位置要高吗?

不管怎样,先从这个高度开始慢慢适应吧。

不建议大家使用“下面”的手势,因为这个位置的手势会降低对你的评价。

在“下面”做手势,对方很可能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会感觉你是个不自信的人,请一定要注意。

●“两套手势,停顿三秒”基本原则

手势的另一个要点,就是“长度”,这个长度是指手势持续的时间长度。

最常见的失败案例就是手势的时间过长。

有的人像指挥家一样,一直伸出手做各种动作。

根据我的观察,不少人在说英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画弧般的手部动作,似乎想用手把英文从自己的身体里掏出来。

这些持续不断的手部动作并非手势,而是“噪音”。

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不自觉地抖腿也是一种“噪音”。

持续不停的手部动作,也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这些“噪音”会给人留下一种不稳重,轻浮的印象。

不该动时不乱动,只在必要的时候所做的动作才被称之为手势。

首先,要杜绝持续的手部动作。

反之,持续时间过短的手势也是错误的。

一旦做出手势就要持续3秒钟。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对方不一定总是盯着你看。

如果对方抬头时你的手势已经消失了的话,精心准备的手势也就变成了自我满足。

比如,当说到“今天的要点有三个”的时候,伸出三根手指,并保持3秒钟。

接下来,伸出去的手不要收回来,可以直接连接到下一个手势。

将3根手指变成1根,继续往下说:“首先,第一个要点是……”

这里的重点是,把上一个手势和下一个手势连起来使用。

如果只做一个手势,很可能会由于不好意思而把手放下。

手势一定要两组一起使用。

这样的话,即使对方暂时移开视线,也不会错过你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