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为什么有人满腹经纶却笨嘴拙舌

之前我说过,要想能够加入话题圈子,站在话题中心,就一定要有知识作为武装。但是,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满腹经纶,写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如风,可在和他人聊天的时候,立刻就变得笨嘴拙舌。

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这些人不具备将书面表达转化为口头表达的能力。

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踌躇了很久,决定给心仪的姑娘写封情书表达爱意。当时,一帮朋友都笑话他: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么老土的办法。

但是,当他把拟好的情书给朋友看了之后,大家都闭嘴了——情书写得太好了,情真意切、爱意绵绵。

当这位小伙子把情书悄悄寄给那个姑娘后,那姑娘也可能是被感动了,同意与他接触一下。

一般来讲,都走到这一步了,他俩肯定是有戏。但两个人私下见了几次面之后,小伙子很沮丧地告诉朋友:姑娘说,他俩不合适。

朋友问他:“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小伙子沮丧地说:“我每次见到她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场面非常尴尬,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后来有好事之徒去找人家姑娘打听原因,那位姑娘说:“他啊,见了面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写出文笔那么好的信呢?肯定是让别人代写的。这种人不诚实,不值得交往。”

姑娘确实冤枉了这位小伙子,但小伙子自身的问题也的确很大,那就是——他不具备将书面表达转化为口头表达的能力。看来,不学习这方面的技能是不行的。

所谓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写公文、写文章甚至写情书,都是书面表达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呢?一是逻辑清晰,二是知识储备跟得上。

口头表达的核心要素,要比书面表达多两条,那就是“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根据当前场景组织语言”的能力。

正因为多出来这两个要素,所以出现了会写不会说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分别说一说如何将这两个要素应用到实际中的方法:

首先,口头表达需要有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你写文章的时候,在某个地方卡住了,你可以反复推敲,花上五分钟、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组织语言。但是,当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留给你停顿下来思考的时间,会短得多——只有3~5秒钟。

根据我的观察,在和某人聊天的时候,如果突然停顿下来,那么,对方最多可以容忍5秒钟的“空场”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间,对方就会插入话题,并认为你已经“无言以对”了。

不信的话,读者朋友可以自己试一下:你去和某个人谈话,话说到一半故意停下来,做思考状,然后在心里默数时间。

我敢保证,5秒钟之内对方一定会接过话头,那么,你便失去了继续表达的时间。所以,在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为了避免脑子跟不上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尽量用短句

长句中包含更多的信息和逻辑关系,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在书面表达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

但是,在口头交流的时候,如果总是用长句,就非常容易卡壳。而且,长句对于听的人来讲,也需要调动更多的思维去“解析”。所以,那些经常用长句交流的人,即便他们说得很流畅,也会被人定义为“和他聊天很累”。

相反,短句虽然信息量少,但是却能给人言简意赅的感觉,更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

第二,在口头表达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虚词或虚句来过渡一下

有些人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讲到紧要关头,会反问一句:“你猜怎么着?”这就是典型的“虚句”。这句话虽然和他讲述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也通过这句话给自己争取了一些时间,来组织后面的语言。

我发现很多即兴演讲的高手,都善于采取这一手段:在他们需要时间考虑接下来要说什么的时候,他们会抛一个问题给听众,从而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

第三,少用文学技巧,多用“感觉”

有些人讲话的时候,喜欢运用一些文学技巧,像“迂回”“铺垫”之类的。但是,如此一来,也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组织语言的难度,增加了卡壳的概率。

在我的观察中,生活中除了那些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如说书人、培训师等,很少有人能将文学技巧妥善地应用到实际交流中去。而且,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讲话中运用文学技巧,也是因为事先准备得很充分。

在生活中,大部分交流内容其实是随机性的,所以,我们应极力避免自己的语言中充斥太多这方面的技巧。

在我看来,想要让自己的话更容易打动倾听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描述“感觉”。

例如,你想说自己当时很恐惧,与其说“我当时啊,那真是万念俱灰”,不如说“我当时啊,身上的寒毛一下子都立了起来,身体僵得都有点不受控制了”。你想形容一个女孩长得漂亮,与其说“沉鱼落雁”,不如说“那姑娘头发乌黑,脸就像桃花一样粉嫩”。

总而言之,你将自己看见的、接触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会让倾听者更有共鸣,也更能体会你所描述的情境。

这是让我们可以在聊天中及时处理信息的方法。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根据当前场景组织语言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肚子里没有谈资,而是不知道当前应该把哪方面的内容拿出来当谈资。所以,明明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谈起,这就需要你提高情商方面的训练。

我有个朋友,是个十分有趣的人。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这个人有个非常“可爱”的特点:每次和人辩论,基本上总是大败而归。

但是回到家,躺到床上的时候,他却总能想到应对办法——这时候,他往往是手往床上一拍,长叹一声说:“当时我要是这么说,岂不把他说得哑口无言?”但事实上,那个每每哑口无言的人却总是他。

他问我:“你为什么总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谈话的时候马上说出来,而我为什么总是在事后才能想到?当时自己要是这么说就好了!”

我笑道:“那是因为,你在学习某些知识的时候,就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要把它们说出来。”

朋友想了想,点点头说:“有道理。”

出于职业习惯,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考虑,如何把这些知识与人分享。其实,“分享”是一种好听的说法,当时我的心里也有“显摆学识”和“用知识去反击别人”等鼓唇弄舌的小心思。

有了这个出发点,我会在心中默默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识,给它们归类:哪些知识是可以当作趣闻讲的;哪些知识是在别人遇到了某种难题的时候,用来帮助解决问题的;哪些知识是在别人责难我的时候,可以用来反击对方的……

你看,其实我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已经考虑如何在交流中应用它们了。

当然,这种习惯是我的职业赋予我的本能,并不具备推而广之的价值。但是,我想,阅读本书的大部分读者,可能也是在职业上有提高沟通能力的需要——所以,我的这个方法,有些读者可能也用得上。

有一次,我去买电脑,电脑销售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我发现他就是那种特别善于在工作中应用自己知识的人。例如,他给我介绍电脑的特点之前,先问我买电脑是准备干什么用的。我说自己经常出差,有时候不得不在外面办公,所以想买一台电脑随身带着备用。

这个小伙子马上就从众多的笔记本电脑中拿出两款,对我说:“您看,这台是某品牌新出的笔记本电脑,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量轻,只有840克,相当于一大杯咖啡连同杯子的重量。

“而另外这台电脑呢,虽然稍微重一些,但是电池的蓄电能力非常优秀。一般来说,14英寸笔记本电脑标配的六芯电池,实际应用时间在两小时左右,但是,这台电脑可以连续播放六小时以上的视频,这是我自己亲测的,绝对靠谱。”

这个销售员给出的选项,恰恰切中了我的需求痛点。我略微思考了一下,就在两台电脑中间做出了取舍,很快和他达成了交易。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非常好。因为,其他的销售员在介绍电脑的时候,只是在和我讲配置、讲品牌。

说实话,我对电脑的了解不是太多,别人给我介绍I5、I7、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等专业知识的时候,我是没有多大概念的,自然也不容易激起我的购买欲。

但是这个小伙子,很明显,他在汲取电脑知识的同时,就已经给这些知识分了类,并且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匹配了相应的功能配置。所以,这些很容易就能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这就是“消化知识”的妙用。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如何能在聊天过程中,把自己的学识有效地转化为谈资——也就是说,如何来“及时处理信息”和“根据当前的场景组织语言”?

至于如何“及时处理信息”,一是用短句,二是用虚词,三是用感觉。

至于如何“根据当前场景组织语言”,那就是及时地消化你的知识,预先设想它们的用处。

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需要持之以恒。但方法已经有了,读者不妨去刻意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