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小虎嘟着小嘴,一脸不高兴地回到家里。“妈妈,我的老师真坏!”
妈妈停下手里的工作,俯下身子,握着小虎的小手:“哦,听起来你好像对你的老师有意见?”
“她把我的新文具盒没收了!”
“噢,老师没收了你的新文具盒。你很喜欢你的新文具盒,被没收了,一定很心疼吧?”
“当然啦!那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最喜欢了。”
“是呀,换作是我,我也会心疼的!”
“不就是上课的时候多玩了一会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愤愤不平地说。
“你觉得上课玩玩文具盒没什么,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老师这么做,你认为有点小题大做,心里很委屈?”
“也不是,”小虎有点语塞,“也会有点影响到我,今天的课就没大听明白!”他的声音有点发虚,脸开始发红。
“噢,其实多少还是会有影响的?”
“嗯。”他的头慢慢低下去。
妈妈摸摸他的头:“我看到你好像有点后悔?”
“是。”
“你希望你没有在课上摆弄你的文具盒?”
他用力地点点头,眼里已闪出了泪光。
妈妈一把把他揽进怀里:“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没收你的文具盒?”
“想让我好好听课。”
“那你觉得老师还坏吗?”
“不坏,是为了我好。”
“宝贝能理解老师的苦心了。那你觉得老师在没收你的文具盒时,心里是怎么样的?”
“老师很生气。因为我做小动作,听课不专心。”
“你觉得你可以对老师做些什么呢?”
小虎低头沉默。终于,他下定了决心。
“道歉!”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个男子汉!”妈妈拍拍他的肩。
“那么你觉得以后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课不做小动作,认真听讲!”他的语调也变欢快了。
“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我们惊讶地发现:小虎妈妈只是关注小虎的情绪、回应他的感受,并没有提任何问题,小虎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她。可以说,从开始的“愤愤不平”到“后悔自责”“勇于认错”,再到明确以后的行为方向,小虎身上的这一系列积极正面的转变,都是与小虎妈妈的积极倾听分不开的。
父母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要听话啊!但是,很少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听话”的父母。
孩子有情绪时,需要表达发泄出来。高情商的父母都懂得,只做个不带任何评判情绪的倾听者,支持孩子说得更多就好了。比如:“可以跟妈妈讲讲为什么哭吗?”“可以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嗯,接下来呢?”
积极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潜台词是:“你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你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我对你说的很感兴趣”“我不准备评价、不准备说教”“我有足够的耐心听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父母如何做到积极倾听呢?
首先,“停下来”
当你在厨房忙着做饭炒菜的时候,当你在专心致志地打游戏的时候,如果孩子突然跑过来问你问题,你会不会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然后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有时甚至会打断他,赶着他去帮你收拾桌子准备吃饭,或者去打开电视看会儿动画片。
你从未想过要停下来,专心听他说,或许你打算饭后或者游戏结束后好好听孩子说,可是饭后或者游戏结束后的你说不定又会忙着洗碗、看电视,一样不能专心听他说。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估计孩子就再也不找你说了。
所以,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向你奔来,迫不及待地想跟你交流时,请暂时停止手上的事情,认真看着孩子的眼睛,耐心倾听,好好享受亲子沟通的美好时光,这才是跟孩子的正确相处之道。
其次,“用心听”
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如果父母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很气馁,认为自己既不可爱,也没人爱。
与孩子交流时,父母的肢体语言很重要。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所以,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总之,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保持朋友般的倾听。
此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偶尔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来表示对他说话内容的关注与理解,间以适当的提问:“然后呢”“怎么回事”,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都会在沟通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父母一边盯着手机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哦”“喔”或者背对着他说话,都不是鼓励他好好和你说话的方式。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从而影响沟通的效率。
积极倾听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体会孩子的情感,与孩子成功互动。各位家长不妨试上一试,看看所谓的“利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