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产生共鸣

当人生的主语从“我”变成“我们”,便有诸多难题在等着人们去克服。

两个陌生人之间当然很难发生什么,但当两个人逐渐接近,其中某一方或双方都可能打算支配对方。有时,距离隔得太近,还会形成共存的关系。这种问题存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包括恋爱关系。

就算要支配别人,也不要迷失自己去迎合别人。要保持自立,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成为对彼此来说无可替代的存在。那么,保持自立,就意味着难以和人打交道吗?

森有正说:“里尔克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它让我思考自己真正的渴求是什么,它让我无法掩饰地、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与目标距离有多远。”[32]

森说,光是听到“里尔克”这个诗人的名字,自己心中的共鸣就会被唤醒。

森口中的“共鸣”,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彼此独立的,与此同时,又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换言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能互相唤起共鸣的关系。

保持各自独立,并不代表他们毫无关系。因为若是那样,人们就只不过是擦肩而过的过客,谁都不会受到对方的任何影响。

拥有某种能够引起共鸣的元素的人,会对拥有与自己相同振幅的人产生共鸣。

人,无法完全独立生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他们被人帮扶着长大,同时也支撑着他人的生活。在此,我想用“相互依存状态”(interdependence)来定义这种状况。这个词和所谓“共存”并不完全一样。

在相互依存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只不过在这个存在的维度,他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为了造就完整的自己,人们需要他人的帮助,自己也必须去支撑别人。

在这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共鸣”的形式成立。在那里,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自己持有的东西,会理所应当地得到他人的共鸣,他人也会唤起自己的共鸣。

这样,即使两个人不能朝夕相伴,即使相隔两地,也能够互相影响。

与德国作家露·莎乐美亲密接触过的男性们,凭借从她那里获得的灵感,在九个月后出版了一本书。和她有过深交的尼采和里尔克也都受到她的启蒙,为她写诗、著书。

即使不曾著书,但大部分人在经历一段新恋情时,爱读的书、爱听的音乐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是自动发生的,没有夹杂任何被强迫的因素。它是从人们开始关心心爱之人时萌生的,更准确地说,是从他们开始注意到对方的兴趣时萌生的。这时,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如果把它称作两个人的“频率契合”,也许更容易理解。刚开始读一本书时,可能很难理解它的内容。但如果坚持读下去,你就会突然对上作者的频率,从那一瞬间起,你将开始理解这个作家所有的语言。这也可以被称作一种共鸣。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将这种“共体感”定义为:“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33]其中,“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可以说等同于“共体感”。在产生这种“共体感”的同时,两人互相引发了共鸣。

如果说一个人的身边适合恋爱和婚姻的对象很少,这可能意味着此人没有学会怎样寻找“共体感”。

爱,只有在人与人相互共鸣、并能互相用心感受对方的关系中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