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指出,人类生存的两个基本存在方式上的差别,那就是“拥有”和“存在”。
我的母亲在四十九岁时死于脑梗死。在我看护意识模糊、长期卧床的母亲时,其间的心理活动可以用弗洛姆的话来概括。
当一个人变得像母亲那般行动困难,即使是“拥有”金钱和名誉,不也毫无意义吗?这个时候,人究竟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刻得出答案,但我认为,弗洛姆的“拥有”到“存在”之间的过渡理论,成了我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是我所拥有的一样东西,如果我失去了所拥有的东西,那么我将变成什么呢?”[18]
然而,弗洛姆指出,如果一个事物是“存在”的,那么人们就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因为,它只是“存在”于某处,谁都不是它的拥有者。
“但如果是‘拥有’的东西,就会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减少,抑或随着实践而日渐增加。”[19]
弗洛姆说,燃烧不尽的“可燃柴”是《圣经》中这个反论的象征。某日,摩西来到了被称作“神之山”的西奈山,在那里,耶和华的使者在熊熊燃烧的荆棘火焰中向他显现出来。摩西定睛一看,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因为使者身下的荆棘,丝毫没有被熊熊大火烧毁。[20]
爱,属于典型的“存在”形式。在神话里,燃烧的柴火所代表的神之爱火是不会燃尽的。在现实生活中,若是想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爱不被燃尽,必须时时添柴生火。这是在促进爱情更新的实践。爱情需要时时更新,但“爱情”本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因此,爱情不会枯竭。
嫉妒,是一种由“爱可以被拥有”的心理而萌发的情感。无论你多么喜欢对方,爱情都是一个客观的、流动性的“存在”。因此,人们很难将恋人的心拴住,并将之据为己有。
不过,应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的心意会一成不变地持续下去。即使现在沉浸在甜蜜的梦中,这份心意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正是由于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人们才会向对方许诺永久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