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思想,一个人对人类世界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关系,另一种是“我与它”关系。在“我与你”关系中,“我”会调动自己全方位的人格来与“你”相处;而在“我与它”关系中,“我”只把“它”当作一个事物去体验。
在缺少语言交流、人为将人物客体化的“我与它”关系中,人们会像看事物一样看待对方。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决定性差异在于,是否与对方进行过语言上的交流。其中,“一见钟情”被划分到了“我与它”关系中。人们在一见钟情的时候,通常还没有与对方进行言语上的交流,只是默默地将对方物化。
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仔细观察对方(你),而是根据过去认识的人的数据,类推出对初次见面的人的认知。
相反,在“我与你”关系中,人们会调动自己全方位的人格来认真对待这段关系。这样的邂逅,和大街上与路人擦肩而过时的感觉不同。在这种邂逅中,“我”与“你”相遇,于是“我”成为“我”(Ich),和“你”(Du)聊起了天。唯有在这个瞬间,两个人才能称得上是初次邂逅。
虽说,使用“相遇”这个词就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我的意思,但我之所以特意在文中使用“邂逅”这样难懂的词汇,是因为我想强调“邂逅”是一种特别的东西。
这样的邂逅并非一蹴而就,有时也是循序渐进的。在德语中,“du”是对第二人称的亲密称呼。一般情况下,德国人会称呼对方为“Sie”,当关系亲近之后,他们开始互称对方为“du”。在交往的过程中,何时改变称谓,将成为这段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也许是某一方或双方,对冷淡的称谓“sie”感到莫名的违和,这个时候,他们必须鼓起勇气询问对方,自己能否用更亲密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当一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当中时,他将不再是从前的他。
对于相爱的两个人来说,他们的关系中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陷入爱河时,他已不再是单身状态下的那个自己。此刻,恋人已经住到他的心里,他也因此焕然新生,这种感觉应该可以理解吧。
依照布伯的说法,当一个人达到最佳状态的那个瞬间,他们将变得与之前不尽相同。虽然布伯用的是“瞬间”这个词,但当恋人们不自觉地称呼对方成为“du”的时候,其实早已变得离不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