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方式会成为婚姻生活的绊脚石。譬如,交往或婚姻中的两个人中,一方属于被娇生惯养长大的类型,可能在交往的初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但久而久之,这可能会成为一项难题。特别是如果双方都被娇生惯养大的,那结局就很悲惨了。
关于被娇惯坏的孩子们的婚姻生活,阿德勒如此解释道:“这就像两个不愿给予却又期待收获的人站到了彼此的面前。因而,他们认为彼此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5]
这里所谓“给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被娇生惯养的人习惯了来自他人的溺爱,因此他们期待对方能够“给予”自己溺爱。如果没有被给予的话,他们会认为对方并不理解自己。然而,真正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溺爱”。
被娇惯坏了的孩子,总想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孩提时期,人们只要哭泣,便能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只要不断抗议,坚持“得不到想要的就是不合理的”,最终就能如愿。
不久之后,这个什么都能轻易得到的“黄金时代”便会结束。但此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黄金时代”的逝去。他们认为,人生必将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发展。他们还认为,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人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如果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应该向他人寻求帮助。如果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一己之力独立完成,必要的时候也不去寻求找他人的帮助,这反而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然而,理直气壮地接受他人援助的想法也存在问题。基本上,如果去拜托他人,大家都出手相助,但这只是对方出于好意,并非他有义务。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懂得这关键一点的人,会认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行动。如果出现了不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动的人,便会对其产生攻击性心理。
也许在家里,父母可以允许孩子采取那些攻击性的态度,但婚姻中的伴侣并不是你的父母。如果因为伴侣不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百依百顺,就认为不能和这个人一起生活,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在恋爱中,人们也许会精心呵护爱情,增进两个人的关系。但一旦步入婚姻,就会产生将长久厮守在一起的安全感,伴侣们便不会再为了讨对方欢心而用心送礼物。
当然,婚后应当通过别的方法来为两人的关系保鲜。但是,被娇生惯养的人很难接受对方的变化,他们会因此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
阿德勒经常谈论有关“溺爱”与“被溺爱”的问题。他说:“在我们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人们都不希望无限持续溺爱的过程……在人类文明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却立于众人关注的焦点上,这是不恰当的。”[6]
但在如今这个时代里,与阿德勒生活的时代不同,被娇生惯养的人很多。未做贡献却要立于众人关注的焦点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被娇生惯养的生活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如果大家深知这一常识,我想今天的问题大多都能得到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