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勇气,改变生活方式

在弗洛姆的观点中,爱情并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一门艺术。而阿德勒试着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爱情。

如果一个人换了恋人后依旧重蹈覆辙,那么爱情失败的原因就不在于恋爱的对象,而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生活方式”是一种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仰体系。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在想“我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它”,还是抱着“我能力不足,肯定无法解决”的想法呢?通常,你是把自己以外的人定义为“一有机会就试图害自己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会应声而来的人”呢?阿德勒将这种思维的惯性和对世界的看法统称“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往往被称作人的“性格”,二者的确并无二致。但如果使用“性格”一词,容易被误认为它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特性,为了展示这个词语其他的引申意思,在后文中我将继续延续“生活方式”这个说法。

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选择的。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并几乎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也会有所差异。要解释这种现象,只能说是孩子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是自主选择的,所以只要有心,就随时可以改变。可为什么大家不这么做呢?那是因为,一旦换一种生活方式,从下一秒开始,未来就将变得难以预测。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个非常了解你的男生正朝你走来,你们之间并不陌生,而且你一直暗恋他,甚至还想如果有机会单独相处就向他表白,如果这次没有成功地搭上话,之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么想着,他每走近一步,你便紧张一分。

然而,当你们终于要擦肩的刹那,他却移开了目光。如果你缺乏自信,会认为对方之所以移开目光,对自己避而不见,一定是因为讨厌自己。

人们会这样思考,是存在一定缘由的。人们虽然期盼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对方,并期待着能顺利交往下去,却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根本不可能接受自己,还会觉得即使有幸开始交往,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建立稳固的关系,因此,故意解读为对方拒绝了自己。

缺乏对长久交往的信心,因此将一些细微的动作解读为拒绝,如此一来,就不可能再跟那个人有任何进展。虽然这样很痛苦,但总比交往后关系不顺导致为情所伤要好得多。如果做出这样的解读并就此放弃的话,就不可能再跟那个人有任何进展。

然而,被对方讨厌或是拒绝,都不过是你的解读。在这个例子中发生的状况,也可作另一番解释。

“他这么做,一定是对我抱有好感,不好意思与我目光交汇。”

如果这么想的话,那么接下来该考虑的,就是下次该如何接近那个人。

生活方式不是不能改变,真相是人们不想改变。当你改变了生活方式,会发生新的事情,对此你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它,同时也意味着,你已经步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人们就是因为害怕这样的改变,因此不想改变,决定保持现状。

然而,如果当前的生活方式让你的爱情变得不幸,你就必须鼓起勇气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首先必须打破坚定旧生活方式的决心。

但光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想要改变,你必须在脑海中清楚地描绘出一幅蓝图,思考要改变成什么样。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一步了解一下恋情不顺跟生活方式究竟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