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

我们已经注意到,女性比男性能够更熟练地进行非语言交流,我们也提及两性间在准语言、人际距离、身体接触等方面的具体的不同。研究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微笑,即使在她们不太快乐的时候。当与男性交往的时候,她们采用的姿势较不开放,更为拘谨。

就个体而言,这些性别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每一个姿势都有几种不同的解读。例如,对身体语言差异的一个简单解释是男女着装不同。但总体而言,性别的差异是十分惊人的。在所有情况下,女性与男性交往的举止同地位较低的人与上司交往的举止是一样的。

随着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非语言行为会相应改变。但是与同等地位的男性在一起,女性经常以低于男性伴侣身份的方式行事。由于也涉及文化预期,这类习惯可能非常难以改变。

语言交流

如果非语言交流如此重要,我们对彼此所说的又会怎样呢?当然,它们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后果。语言交流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亲密程度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自我表露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被称为自我表露。它是界定亲密性的特征之一:如果两个人之间不分享一些个人的、相对私密的信息,两个人就不能被认为是亲密的。自我表露让人感觉良好,它会改善人的心情。

互惠性与禁忌话题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所需的时间要在45分钟以上。大多数的关系开始于一些浅显信息的交流——“随意聊天”—再渐渐地转向更有意义的表露。初次见面的人可能只能随意地交谈少数的、非个人化的问题,如“您是哪儿的人?”“你的专业是什么?”不过,如果这类表层的问题得到回报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增加交谈广度(他们所谈论话题的多样性)和交谈深度(他们所谈论话题的个人意义)来进一步接近彼此。

在关系开始阶段,人们交谈时,先谈论许多不同的表层话题。然后,亲密的自我表露变得快起来。

另外,两个熟人最初见面时的自我表露通常涉及明显的对等性。新的伴侣倾向于在开放程度上彼此匹配,如果对方表露得更多,自己就表露得更多;如果对方的自我表露减少,自己表露得也就少。人们到底表露自己有多少,取决于特定的对象,在不同的关系中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当关系稳定后,明显的对等性就减少了。表露个人化信息较多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也许得不到相似程度的表露。持久的亲密关系更多地依赖于伴侣的敏感度,而不是对等性。即,人们希望他们的自我表露能够得到明显的理解、关爱、支持和尊重(参见专栏4.1)。如果我们对亲密的朋友或爱人表露了一些私人的秘密,我们不需要相应得到一个相似的秘密,而是希望我们的真诚能够产生同情、宽容和接纳。

即使在最亲近的关系中,我们也可能保留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社交渗透从来不是完全的,可能也不应该是,因为伴侣也喜欢有自己的隐私。没有任何关系能在长时间内经受完全的开放与亲密,甚至连尝试这样做也是一个错误。亲密的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婚姻的美满。即使在一个密切和亲近的关系中,一些隐私也是需要的(由此我们想起最近一期《大都会》的封面文章,它问道,如果你有婚外情,你会告诉你的伴侣吗?经过许多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是“可能不会。”)。最终,自我表露和尊重隐私之间的良性平衡可以使亲密的关系更为持久。

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许多亲近的伴侣就是不想谈及。无论明说与否,伴侣们可能同意避开禁忌话题。在伴侣们看来,敏感的事情可能威胁到他们关系的质量。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最普通的禁忌话题是关系的状态本身。在一项调查中,68%的回复者承认,最好不要提及他们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其他常见禁忌涉及与其他伴侣的关系,约有31%的回复者避开回答;25%的人避开回答过去的关系)。人们经常会对他们情侣关系的未来非常感兴趣,也迫切想知道伴侣的期望和意图,但他们不会问。相反,情侣可能会秘密地进行忠诚度和投入度的小测试。他们会仔细观察爱人对有吸引力的人的反应如何(称为“三角测试”);他们煞费苦心制造困难让爱人逾越,以显示对感情的投入(“耐受力测试”);他们会找到暂时分开的理由来观察爱人是怎样热切盼他们回来的(“离别测试”)。这样做显然是自找麻烦,其实他们能够用简单的问题询问伴侣的感受——他们可能经常会问伴侣的朋友——但是许多时候,这种事情过于微妙而不能公开讨论。一般地,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们之间的满意程度就越小,除非他们对彼此有着高度承诺。

自我表露的过程

有时候,人们遇见彼此,很快就能敞开心扉,互诉衷肠。这种“快速表露型会面”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奇式的现象。长途旅行中坐在一个陌生人身旁,你会发现自己在向陌生人讲述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很好的朋友都不会说。这一现象是否与自我表露的规律相矛盾?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陌生人不认识你的朋友,也不会泄漏你的秘密,所以在这种情景下,你可以不考虑任何后果而将你所关心的全盘托出。另外,思索一下你面临的问题,然后向其他人交心地讲出来,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所以“向陌生人倾诉”提供了一个基本上无成本却能够得到真正利益的机会。

但是也有一见钟情式的自我表露。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地泄漏许多信息是为了建立长远的关系。当伴侣没有建立起信任的基础时,瞬时的开放会令人兴奋,但冲突会随之而来。

基本上,一见钟情会经历一种高潮低谷的交替循环。起初,事情发展顺利,即时的亲密是令人满足的。但是,随后事情变得糟糕。一项研究发现,在一起居住了仅仅两周就表现出较高自我表露水平的人,在6个月后彼此之间喜欢的程度更小。

如果较高水平的自我表露存在着“太多、太快”的危险,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安全起见,关系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一定。持久的友谊有时候是迅速地建立起来的。有的时候,亲密的自我表露会迅速发生。一般来说,只要能够呆在你的舒适区,最佳的策略可能是用耳朵倾听,通过考虑背景和伴侣的情况,判断以何种方式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和关系的满魔度

配偶间的自我表露越多,他们的婚姻就越幸福。确实,幸福的配偶与较不亲密的配偶相比,说话方式都不同,他们之间可能有着自己习惯的暗语和修辞用语等,这样他们说起话来别人是听不明白的。他们使用宠爱的词句、特别的词汇或惯用语,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其中的意思。使用的惯用语越多,婚姻就越幸福。

自我表露与喜爱相关。首先,我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如果我们被别人吸引,我们就会对他们更为开放。而我们也会因为向他们有更多的表露而更喜欢他们。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对别人越开放,我们越喜欢他们。亲密表露多的人更招人喜欢。所以,得到和给予自我表露都会让人感觉很好,而这方面的语言交流是构筑亲密关系的基础。研究表明,你试着做45分钟的自有表露,就有可能结交到一位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