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能伯格 (Wolfhart Pannenberg) 出版社: 道風書社 副标题: 從施萊爾馬赫到巴特和蒂利希 原作名: Problemgeschichte Der Neueren Evangelischen Theologe in Deutschland 译者:李秋零 出版年: 2010-10 页数: 432 定价: USD 29 装帧: 平装 丛书: 歷代基督教思想學術文庫 ISBN: 9789628911684 内容简介 · · · · · ·《近代德國新教神學問題史》是潘能伯格多年講授近代神學史的講稿整理而成。本書以獨特的視角介紹和評析了百餘年的近代德國神學史。然而,這部著作的真正價值,卻不限於它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博大精深的神學體系,而在於它處處體現出的問題意識。 近代德國新教神學有其獨特的「過去」和「總體態勢」,漢語神學也是一樣。如何從一種不自覺的處境神學成為一種自覺的處境神學,是漢語神學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本書正正為漢語神學作了一個示範。 作者简介 · · · · · ·李秋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教授。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歷史》等。譯作有《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信仰的回答——系統神學五十題》、《神學與哲學》等。現為《康德著作全集》的譯者。 目录 · · · · · ·中譯本導言(李秋零撰)前言 導論 近代地基上的神學史和系統神學 一﹑對神學學史的心趣 二﹑十九世紀德國新教神學史的出發態勢問題 · · · · · ·() 中譯本導言(李秋零撰) 前言 導論 近代地基上的神學史和系統神學 一﹑對神學學史的心趣 二﹑十九世紀德國新教神學史的出發態勢問題 三﹑作為框架條件的宗教政革後宗教戰爭的後果 四﹑近代世界中的神學 五﹑十八世紀末德國神學的特殊處境 第一章:施萊爾馬赫把神學重建為主體性的理論 一﹑演講《論宗教》中的宗教概念 二﹑第五篇演講中的實證宗教和基督教 三﹑一八00年以後施萊爾馬赫關於宗教和基督教的觀點中的變化 第二章:主體性在覺醒神學中的極端化及其驟變為權威原則 一﹑施萊爾馬赫與敬虔主義 二﹑覺醒神學 三﹑埃爾蘭根路德宗的新派神學 四﹑新約《聖經》神學 1. 較老的《聖經》神學:貝克 2. 尤里烏斯.米勒朝着一種新的《聖經》神學的轉向 3. 克勒論《聖經》和信仰經驗 4. 和好與稱義 5. 克勒對信仰的理解與弗蘭克和貝克的關係 6. 信仰對象中的歷史與趘歷史 7. 影響史的建構 第三章:里敕爾神學及其在赫爾曼那裏的覺醒神學轉向 一﹑里敕爾 1. 作為里敕爾神學主題的基督教在其歷史中的連續性 2. 上帝之國﹑稱義與和好 3. 里敕爾論歷史上的耶穌的意義 二﹑赫爾曼 1. 赫爾曼的神學奠基 2. 倫理學與宗教:赫爾曼的倫理學的陣立過程 3. 批判的思考 4. 作為「信仰的根據」的「歷史上的耶穌」 5. 把歷史上的基督的標準撤回到道德經歷 6. 向辯證神學的過渡 第四章:上帝中心論的轉向及其在辯證神學中的激化 一﹑舍得爾的上帝中心論神學 二﹑巴特走向辯證神學之路 三﹑巴特轉向以三一神學重建教義學 四﹑辨證神學在布爾特曼那裏的解體 1. 布爾特曼與巴特的非歷史學的釋經的對立 2. 作為「辯證神學家」的布爾特曼及其通達生存論詮釋的道路 3. 前理解的疑難 4. 人類學的還原 5. 對於世界理解的後果 6. 把歷史揚棄為宣道 7. 上帝與世界的對峙的消解 8. 宣道的相對比 五﹑布倫納和戈加滕的神學人格主義 第五章:在思辨神學及其解體中對上帝教義的更新 一﹑巴特與思辨神學 二﹑黑格爾論宗教和基督教 三﹑黑格爾的上帝理念的疑難 四﹑從思辨神學到自由神學 1. 費爾巴哈把個體揚棄為本性 2. 鮑威爾將無限主體還原為有限主體 3. 集體的神人性 4. 人是其在上帝和在基督裏面的鏡像的生產者 5. 內在性神學和自由神學的產生 6. 普夫萊德勒和里普修論宗教經驗的心理學和它的真理性問題 五﹑歷史和宗教的真理性問題 1. 鮑爾論基督教的歷史 2. 普夫萊德勒和特洛爾奇論宗教和歷史 3. 神律:蒂利希論上帝﹑宗教和歷史 · · · · · · () |
翻译得也很棒
还没看
开始看的很有意思
忍不住一直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