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
【文摘】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 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诺曼•M.奈马克,序,Pi)
历史向来是不完美的,即便如此,“历史”本身也许是众生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但是,要发挥历史的这项技艺,就要准备好接受模糊不清和人类行为的不完美。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受害者、肇事者和夹在中间的人所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尊重事实原本的样子。就这点而言,伊斯特万•迪克是大师级的工匠。每个研究“ 二战”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诺曼•M.奈马克,序,Pviii)
直到几十年后,我才明白,在这看似简单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历史问题,那时我才心甘情愿拾起这个主题。事实上,在贝拉•斯托拉的悲剧里,我们发现了战时合作、抵抗和报复的诸多矛盾性。他和同伴到底为什么而牺牲?他们的目标值得这样的牺牲吗?……贝拉•斯托拉的一生和牺牲所纠缠的“职责”问题,给了我更多启示。在这起事件中,究竟有谁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又是向谁负责?上帝?国家?政府?正义?人性?……(前言,Px-xi)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点,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二战”时的欧洲,没人能全身而退。……(导论,Pxxii-xxiv)
合作的问题,到了东欧就更是疑难杂症了,那里的侵略者和占领者不止一个,有心合作的人还要决定究竟为哪个占领者服务。有些人选择始终效力于一家,有些人根据局势权衡利弊,谁得势就效力谁,相较而言,后者的生存概率更高。但是也不能说得那么笃定,生存这档子事,更多靠运气,而不是靠奴性和阴谋这样的特殊天分。(第三章,P62)
总之,德国的盟友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犹太人问题,从他们的行动中,我们能看出残忍与仁慈的交错,混合着犬儒主义和偶尔的人道主义考量,以及他们对彰显国家主权的渴望。(第四章,P88)
匈牙利人的局促不安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体会,这个故事传遍了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对美国宣战,但接收信息的(美国)官员不是很了解欧洲的情况,故而问了几个问题。他问:
“ 匈牙利是一个共和国吗?”
“ 不,它是一个王国。”
“ 那你们有一个国王。”
“ 不,我们有一个上将。”
“ 那你们有一支舰队。”
“ 不,我们不临海。”
“ 那你们有什么声索吗?”
“ 有的。”
“ 针对美国的?”
“ 不是。”
“ 针对英国?”
“ 不是。”
“ 针对俄罗斯?”
……
“ 那你们的主张究竟是针对谁?”
“ 罗马尼亚。”
“ 那你们会对罗马尼亚宣战吗?”
“ 不,先生。我们是盟友。”(第四章,P90)
参加抵抗运动,就不能相信别人,要躲藏、撒谎、威胁、勒索、抨击,必要的时候还要杀死可疑的人,哪怕他们曾经是你的朋友。下令的是你从未谋面的上级,你还没法确认真假,却要盲目相信来传达命令的特使。如果这个特使刚好是一名警察特工,那这份信任可能就放错地方了,一场悲剧就会上演。(第六章,P117)
据说,在德国统治之下,要保护一个犹太人的性命,需要大约25 个人的力量,这个数字不是夸大其词。在整个欧洲,数百万人都在偶然间参与保护过犹太人,或者至少没有向当局告发。但是,还有数百万乃至更多人,尤其是生活在最残酷的德占区之外的人,本可以这样做,却没有这么做。(第六章,P144)
总而言之,“ 二战”时期的武装抵抗既是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道德,是因为武装抵抗的对象是纳粹,不道德,是因为武装抵抗带来的浩劫与苦难。从军事角度来看,只有少数抵抗组织,比如南斯拉夫、俄罗斯和波兰的一些抵抗组织成长得足够强大,能让德军感到严重头痛。但是,如我们后面所见,战时的抵抗运动的确对战后的民主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八章,P190)
而最糟糕的就是蔓延全欧的同情心和人性危机。大多数欧洲人都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宗派人士和同性恋邻居的命运冷漠视之,不仅如此,还有数百万欧洲人参与了抓捕,或者至少从那些受害人的消失和死亡中牟利。确实也有很多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拯救被迫害人士尤其是贵族子弟、知识分子、修女、牧师、警察和那些不愿意“ 同流合污”的人。但是,真正能够代表欧洲人的——或者是更能代表欧洲人的——仍然是这些人:随时准备把犹太同胞交给盖世太保的挪威警察,兢兢业业为纳粹占领者准备一份精确“ 犹太人名单”的荷兰官员,一接到当局电话就毫不迟疑地奔赴铁路站的匈牙利医生和助产士,他们火急火燎自然是为了当局承诺的加班费,更是为了在等待驱逐的犹太妇女身上寻找藏起来的珠宝。还有一些国营铁路公司把犹太人和其他被驱逐的人运送到东欧集中营和死亡集中营,他们把这些犯人塞进家畜用小车,却收着游客团的费用。如果真的有欧洲的火车司机为了逃避把人当货物一样运到集中营或死亡集中营而告病假呢,那人们可能会好奇,这样的司机又有多少呢?(尾声,P241)
简而言之,在今天的欧洲,旅行和生活,就跟在美国、加拿大或巴西旅行和生活一样。论起这一切的进步,战后美国在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存在居功至伟,但战时抵抗组织的年轻男女也功不可没——或许还要得益于一些合作者的努力——他们曾梦想打造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尾声,P245)
[美]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生于匈牙利,并在那里进入大学读书,后到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出版的作品有《魏玛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1968)、《合法革命》(1979)、《超越民族主义》(1990)、《文集:希特勒的欧洲》(2001)等。迪克还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2000)。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的外部会员。
20世纪初期和中叶落入希特勒统治下的国家经历过武装冲突、外国占领、空袭、迫害和集中营,还有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残酷内战和种族战争。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从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一端一直延伸到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从法国加来港(Calais)延伸到高加索山脉(Caucasus)的最高峰,要概括起来是件难事。如果以此为边界,圈起来的土地上所到之处都有大量士兵和警察...
推荐给了朋友
他的书必买,烧脑,值得珍藏
不错,挺好的
好书.值得观看.更是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