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院长说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大医院的职责是“守住门” 原创 张漠 健康报 昨天 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好像是一场“足球赛”。当地政府和疾控中心是前锋队员,目标是降低发病率,控制病源。本地医院是中场和后卫队员,防守做得好,能减少轻症病人转为重症。而包括邵逸夫医院在内的大型公立医院就如门将,集中救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承担好“守门”的职责。 在日常诊疗逐步恢复的当下,这样的“排兵布阵”依然适用,大型公立医院需要发挥较强的救治能力,坚持医院高质量发展。 抓临床项目制 推动平台能力提升 邵逸夫医院实行严格的预约门诊制,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凭健康码入院分区域就诊机制,针对陪护人员,实行紫色“陪客手腕带”制度,实施“一人一带”,最大程度降低了院感风险。 大型公立医院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基础上,还应思考提升医院服务能力,更多关注平台建设,而不局限在单一疾病治疗上。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能快速辨别疾病。检验,发现病原体;治疗,切断病原体;防护,保护易感、弱势群体人群。各环节都需要医院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平台应对能力。 邵逸夫医院以临床项目制建设为主,汲取国际经验,广泛开展持续质量改进项目,至今累计开展1000余个项目并结题。 近两年来,院内开展了多项多部门团队合作的项目制建设,如疼痛管理、癌痛规范化治疗、日间手术等项目,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在国家或省举行的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医院重视在医疗技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创新引领,也非常重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转化研究。每项成果最后都要能服务于病人的诊断与治疗。如此,医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邵医模式”。 用“平战结合”思路 建设传染病区 传染病区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用“平战结合”的思路打造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 对此,医院应从空间、物资储备、人才队伍3个维度搭建“平战结合”体系。 首先,在空间上,医院正在着力开辟新院区,门诊、通道等尽量按照可快速改建成符合传染病防控的三区两通道的规制建设,并让病房能快速被改造成临时ICU病房。其中,空调循环、空气流通等都需要着重考虑。 其次,在物资上,防护设施要适当予以储备。尤其是针对呼吸道疾病,医院平时要有所预备。但在呼吸机等的调配上,政府需要战略性筹划。建议研究制订临时征用公用设施的预案和具体办法,规划相应物资技术储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储备至关重要,尤其是ICU、感染科等专业人才。医院一直以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建设队伍为保障,打造医学高峰,这是国家对医院的要求。 另外,还建议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区域布局、床位规模和院前急救系统的规划,以适应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的要求。强化医院感染控制,考虑将二级以上医院感染病诊治、微生物病原体检测、院感控制结合起来,研究搭建“三位一体”的大感染学科。 基于互联网平台 改造服务流程 作为国内较早利用自主研发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咨询的医院,邵逸夫医院在疫情期间,为16.8万患者提供了咨询服务。早在1月21日,医院就通过互联网对公众进行新冠肺炎知识的普及,平台上感染科、院感科主任坐镇,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62个医疗团队通过直播、实时在线等方式,为公众答疑。 平台还逐渐扩展服务内容,包括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等。医院还开设了线上门诊,率先实现了慢病在线复诊、开具线上处方、药品配送到家、医保自动结算等功能,为不愿到医院就诊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线上门诊复诊。 医院派出援助湖北的医疗队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践行者。利用线上平台,本部与武汉、荆门三地进行线上交流,为合并基础疾病的危重患者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后来,医院又与欧美30多个国家进行线上交流。 目前,医院正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医疗服务全流程改造。“掌上邵医”打通就医所有环节,率先实现医保用户全流程移动就医,全流程移动化真正实现了患者全覆盖。医院还建成国内首家有实体医院背景的“云”医院,更多患者“看病最多跑一次”,成为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典范。 以有温度的管理 激发员工创造力 一直以来,邵逸夫医院以有温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见长。医院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科学管理,成立委员会负责制度。 制度就是“屋顶”,制度之下人人平等。医院一直坚持举办优秀员工座谈会。每年4次对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员工进行评选。在评选会后,院领导和优秀员工在食堂里共进晚餐,并开展座谈会,让优秀员工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医院领导必须当场回复。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负责人要在后续的业务会上讨论出解决方案。 医院非常重视优秀员工的意见。座谈会给了一线员工直接为医院发展建言献策的机会。医院的优秀员工座谈会制度坚持了20多年,最大程度暴露问题,解决隐患,也为员工搭建了交流平台。 规范医疗制度就相当于守住了生命线。医院在职工安全方面也制定了制度保障。战“疫”期间,医院在第一时间修订了应对制度,包括转诊病人、交接班等。医院把经验变成教材,并展开规范化培训,保证职工安全有章可循。 医院借鉴国际管理经验,让职工和患者都能感受到医院“给你真诚、信心和爱”的理念。只要真正为患者和员工着想,用心思考,周密部署,就一定会有成果。 往期回顾: 思变·院长说|雷光华:过“紧日子”,尤当调结构增特色 思变·院长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更前端干预方能守住安全底线 思变·院长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加快复工复产后,医院哪些环节需要升级 思变·院长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大医院不能落下公卫治理这一课 思变·院长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疫情后,医院如何“爬坡”与“蝶变” 思变·院长说|山西省人民医院院长李荣山:在新形势下谋划高质量发展 思变·院长说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把医院防疫能力提上来 思变·院长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在变与不变中寻发展良机 思变·院长说 | 中日友好医院:厚积薄发,以互联网医院推动变革 文:健康报记者 张漠 编辑 :管仲瑶 公益支持: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YKEQD0G】获取授权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