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青春剧玩坏的一代

《最好的我们》:被青春剧玩坏的一代

最好的我们全  2016-05-19


近两年的青春剧挺火。自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迎来票房佳绩,青春剧便受到各影视制作人的追捧,制作了一部又一部青春影视剧。于是现今的影视资源中有了《同桌的你》、《致青春》、《山楂树之恋》、《匆匆那年》、《睡在上铺的兄弟》等影视作品。

继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观看青春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易被青春剧吸引。此类作品犹如魔杖一样把我的思维带回渐行渐远即将被遗忘的地方,那些发生在身边的往事也越来越清晰,时不时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匆匆那年》是如此,《致青春》是如此,最近播出的《最好的我们》仍是如此。这两天,我已习惯每周六周日凌晨蜗居在小窝坐等更新。
 
纵观当下的青春剧,其实都是一个套路,表达的主题无非学生的职责是学习,在校期间不能谈情说爱,而有群学生偏偏不遵从潜规则。由某个班级成绩第一的男孩带着一群围着他转的铁哥们与女同学反抗,然后一帮坚守传统观念的老师与家长们处处阻挠,以及一群与他意见相左或处处想拆算他们的“反派”,联合在某地区某所知名中学演绎的校园故事。
 


可以对比一下《匆匆那年》与《最好的我们》,两部网剧都发生在某地一所知名中学中,故事中均有一个男主角,他学习好,其它方面也都很优秀,而女主角却总那么愚笨,似乎天生是学政史地的,对数理化完全脑晕。而在他们青涩的爱恋中,他们的父母也总持反对意见,两部作品也都有老师拿着清华大学的招牌引诱你、质疑你、反驳你……
 
惟有不同的是,《最好的我们》剧中植入张平的角色,一个连开家长会都十分胆怯,却处处为这群孩子青春期行为辩护的班主任。除此之外,都一个套路。在剧情铺展上,青春剧总离不开篮球,离不开脚崴,离不开同桌,似乎所有人都只喜欢打篮球,只有打篮球的男孩最帅,只有脚崴了才能叫中学生活,这个同桌也总能够从高一至高三从一而终。
 
同质化的情节,同质化的细节,除了增加无谓叹息,没有多大的观看价值。尽管如此,我们仍被这样的影片所吸引。挺让人奇怪的文化现象。
 


然而,这并不奇怪。之所以如此缘于生活不完美,由于不完美,我们喜欢拿别人与自己对比,拿现在与过去对比。对比便出现差距。差距使我们怀念从前,太怀念从前,无意中把从前所有酸的、甜的往事幻想成最美好的,尔后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这是当下不少青年观赏青春剧的心理状态。此种心理状态使得青春剧超预期的惊艳,同时也毁了我们自己。
 
在当下的青年一代中,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剩男剩女。他们像剧中人物一样坚信爱情,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幻想,他们不管剧中的生活是被谁加工的,不管这些情节是戏剧化后的结果,却笃信剧中的情节、信条,笃信剧中所阐述的爱情观、价值观,到达适婚的年龄却单着,也不管被父母逼婚多少次,仍不肯委屈求全,仍相信爱情,仍愿意等待爱情。
 
可遗憾的是,我们等不到这样的爱情。我们节省时间,计划改变自己,却又不能好好利用时间,把一点一滴积累的时间最终花费在观看这些影片上。而这些影片不过是用我们的青春编成的故事。生活在于尝试,在于接纳不足,年轻的时候,我们被青春剧的影视文化左右、蛊惑,也不愿相信这些观念,直到期年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看别人演绎我们的青春,边看边回忆,边回忆边等,直到一点一滴耗尽时间、青春,也没有等到我们想象中的人,却错过不该错过的人。等到我们开始后悔时,而我们已不再年轻。青春剧就这样把我们捆绑在回忆的绳索上,赚足我们的眼球,让我们心甘情愿把时间与金钱耗费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故事里。我们的青春也就这样被青春剧玩坏。

这是一种伤感的悲剧文化。有时我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但青春剧像鸡汤文一样,让你热恋着,让你不愿相信浓香之外还有苦涩与酸辛。我想起某条金句,喝了很多鸡汤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这是当下不少青年的现状,可悲又可叹。


秀米XIUMI
最好的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