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方式寻找信仰是一种很危险的事

用理性的方式寻找信仰是一种很危险的事

前朝乡绅  前朝乡绅  2014-10-31

这本《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虽说未能发现多少诗意的东西,但却间接提供了中国各类宗教的演变史,从老庄之道,到佛教东传,到焚书坑儒,儒家独大,再到儒释道共存,禅宗的出现,分化等等,脉络可谓相当清晰。
老庄的所谓“道”说的是人类思维认知的一个顶点,或曰人类认知的顶峰;而不是自然本身(万事万物)的本源(西方称之为“上帝”的),故“道”不应是人类所应追求的“彼岸世界”,这是中国传统的“道”以及后续发展起来的“道教”,“儒教”与西方神学及传统佛教的最本质的区别,造就了中国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原因。也在本质上封死了后续那些“道教”所谓的不入流的炼丹求长生,堪舆风水,巫术等“术”一类低级别的道术的路。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因为我们的哲学是建立在神(混沌)已死的基础上的,而后面历史长河中的产生的“神”如玉皇大帝,财神,张天师,土地神,五显五通,妈祖,三山大王等等都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人的认知与欲望的表达,或曰现世世界中人的欲望的反映。说起来很拗口,但是我觉得突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神,趟到彼岸世界去,而只能在此岸世界里尽量了解和认知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老子的“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庄子.逍遥游说的是自由,而齐物论阐述的则是平等,万事万物与人的平等。老庄的哲学既然没有设立“彼岸世界”,也就是仿佛我们做事没有了目标,仿佛人生路漫漫,永远只能在路上,而我们要做的,也就是“乘物以游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人生观上也不要去设立什么多么远大的目标,不必拘泥一些条条框框,俗世陈规,超然于物外,抱着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对待一切,为自己而活。如是,方能体验人生之大快乐。即便物质贫乏,然精神世界则充裕丰盈。
禅宗在中国的出现,与其说是佛教的一种转化,还不如说是老庄之道的一种转化;在形式和内容上我觉得可概括为:道为血肉,佛为骨架,于是禅生。在目的和本体论上则是:佛修来世,禅渡今生。禅宗在否定神和否定崇拜的前提下,获得一种人性的解放;或曰看破其实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相当于让你在一直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一直行走。由于这种修行特别困难,后来才逐步出现了辅助修行的一些外在的可达成的方式和阶段目标,比如打坐,静心,机锋,直至后来的人间佛教等等,打个简单的比喻,譬如我们所言的共产主义,目标远大但是相当不明确,于是便设立了要达到共产主义的几个必经阶段,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直至达到共产主义。道理是一样的。
相对于佛教的彼岸世界,禅宗就好似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中间的一个小岛,让你觉得好像是到了终点的彼岸世界,实际只是在河中央;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的哲学专注对对象世界的关注,对西方崇尚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一直在追寻的是“世界是什么”;不同的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哲学注重于对人自身的关注,所产生的儒佛道学都是关注于人的方面下功夫,这样也导致我们没有单一纯正的哲学世界观,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其各方面的需求是一直变化的,依托于这种需求的世界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古代的拥有话语权的,也就是能留存于后世的文人精英们的信仰都是随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一般的规则基本是少壮时满怀雄心壮志,以儒家家国理念为基准,渴望入仕做官,兼济天下;中年后伴随着人生的不如意,看开很多问题,知道世界并非自己所能左右,慢慢对理想和抱负失去希望,转而开始转向道学,寻求个人的清静无为;再到老年,出于对生老病死的恐惧,为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开始信奉佛教或禅宗,或道教的炼丹术以求长生。
说到此处,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找信仰,用一个我自己想出来的比喻,就像你告诉一个小姑娘,十个箱子里面有一个箱子里有一个芭比娃娃玩具,于是小姑娘就一个一个的逐一打开箱子,企图找到这个芭比娃娃,但是实际情况是根本没有什么芭比娃娃,你是为了哄她开心才这样说的;试想如果小姑娘逐一的打开了所有的箱子也未能发现她所想要的芭比娃娃,她是何等的伤心。运用理性的方式寻找信仰,正如这个小女孩逐一打开箱子的过程,最后只会发现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可信,让人坠入无尽的失落和虚空。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一个方案是值得一试的,那就是无限制的放慢打开箱子的速度,比如设定每年只能打开一个箱子;这样等到打开最后一个箱子时,小女孩也已经长大了,拥有了一颗坚强和勇敢的心,无惧于空无一物的失落。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