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译者:涂又光 出版年: 1997-9-1 页数: 295 定价: 19.50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ISBN: 9787301025864 内容简介 · · · · ·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直没有中文本,1985年由冯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 ·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 目录 · · · · · ·目 录自 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 · · · ·() 目 录 自 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 农” “反者道之动 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人世和出世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经 孔子作为教育家 正 名 仁、义 忠、恕 知 命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兼 爱 天志和明鬼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和隐者 杨朱的基本观念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人性善 儒墨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的相对论 公孙龙的共相论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处世的方法 政治学说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政治、社会哲学 情和理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有限的观点 更高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辩护兼爱说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讲的五行 《月 令》 邹 衍 一套历史哲学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人的地位 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起源 礼、乐的学说 逻辑理论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和道家 法家和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事物的原理 万物生成的“道 万物变化的“道 中 和 庸 常 明 诚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中国的统一 《大 学》 《荀子》的折中趋势 《庄子》的折中趋势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人性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统一思想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和佛家 政治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名家兴趣的复兴 重新解释孔子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制度和道德 “有为”和“无为 知识和模仿 “齐 物”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风流”和浪漫精神 《列子》的《杨朱》篇 任从冲动而生活 情的因素 性的因素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宗传述的宗系 第一义不可说 修行的方法 顿 悟 无得之得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事物的演化规律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的“仁”的观念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处理情感的方法 寻求快乐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 太 极 气 心、性 政治哲学 精神修养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明 德” 良 知 “正事”(格物) 用 敬 对佛家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战时的哲学著作 哲学的性质 人性的境界 形上学的方法论 · · · · · · () |
我很喜欢书,看的书越多,就会涉猎更广的书目
怎么说呢,感觉这本书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
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
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