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贺雪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修订版 出版年: 2013-9 页数: 470 定价: 32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27213 内容简介 · · · · · ·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恰好都发生在2000年前后,这就可以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下面理解新的“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 · · · · ·贺雪峰 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区农村调查。主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实践“山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真白的文风”三原则。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 主要著作有: 《新乡土中国》(2003年版)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2003年版) 《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2004年版) 《乡村的前途》(2007年版) 《什么农场,什么问题》(2008年版) 《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2009年版) 《村治的逻辑》(2009年版) 《乡村社会关键词》(2010年版) 《地权的逻辑》(2010年版) 《组织起来》(2012年版) 《地权的逻辑II》(2013年版) 《小农立场》(2013年版) 目录 · · · · · ·修订版自序序 第一篇 乡土本色 一 半熟人社会 二 村庄社会关联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 · · · · ·() 修订版自序 序 第一篇 乡土本色 一 半熟人社会 二 村庄社会关联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四 派性 五 大社员 六 红白喜事 七 村庄类型 八 村庄的含义 九 村庄共同体 十 人际关系理性化 附:巨变的图景 十一 农民福利的计算 十二 农民保守的原因 第二篇 村治格局 一 村治随想 二 好人治村与恶人治村 三 权力网络 四 村民代表 五 合作能力 六 村治的难题 七 村民小组会议 八 村民小组的治理 九 模化的权力结构 十 民事纠纷的调解 十一 治理、制度与资源 第三篇 制度下乡 一 抛荒 二 村务公开 三 税费改革 四 唱票评据 五 四荒拍卖 六 土地制度 七 农民收入 八 计划生育 九 合村并组 十 两票制与一肩挑 十一 积极村务与消极村务 十二 农村儿童为什么辍学 第四篇 村庄秩序 一 磨洋工 二 划片承包 三 乡村水利 四 老人协会 五 村民小组长 六 文化与性格 七 动员与分配 八 少数人决定 九 富裕村的麻烦 十 村庄精英的谱系 十一 村民上访的理由 十二 农民抗争的特点 第五篇 乡村治理 一 两委关系 二 党政关系 三 条块关系 四 干群关系 五 乡村债务 六 乡镇财政 七 招商引资 八 小城镇建设 九 村干部的报酬 十 农民负担的机理 十一 积极行政功与过 十二 乡镇体制改革的方式 第六篇 乡村研究方法 一 学术对话的理由 二 实证研究的层面 三 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 附录: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 四 返回常识——以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为例 附录:阅读农村,阅读中国 五 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评《黄河边的中国》的方法 附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结语从乡村治理到乡村建设 代跋我的农村研究之路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 · · · · () |
作者的思维的天马行空
这本书高中学北京大学先修课的时候老师就反复提及
还没有看,不错
感觉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