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藤丈將 出版社: 左岸 副标题: 日本六0年代的思想之路 原作名: ニューレフト運動と市民社会―「六〇年代」の思想のゆくえ 译者:林彥瑜 出版年: 2018-3-14 页数: 356 定价: NT$4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5727673 内容简介 · · · · · ·這是一段關於日本「狂飆年代」的故事: 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青年起而行動,結果卻失敗了。 但他們真的失敗了嗎?他們給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呢? 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等「新左運動」(New Left Movement)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作者認為新左論述的核心思想是所謂「日常性的自我變革」,先是從思想形成之前的戰後民主運動、安保鬥爭、歸鄉運動當中,逐漸建立「自我反省」的思想基礎。等到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時期,富裕的物質條件使得運動者開始注意到日常生活「被規訓化」的問題,為了有效實踐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運動者積極地參與非暴力的直接行動。然而直接行動遭到警察強力的壓制,使得運動的動員能力大減,運動內部發生的暴力事件更是讓大眾失去對運動的支持。在「社會變革... 作者简介 · · · · · ·安藤丈將(Ando Takemasa) 1976 年生於岐阜縣,成長於千葉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澳洲國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博士。現任武藏大學社會學部副教授。專業是政治社會學與社會運動論。著有Japan's New Left Movements: Legacies for Civil Society。 譯者簡介 林彥瑜 台大政治系、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雙學士,台大政研所碩士。2014年三一八運動期間,於東京發起海外台灣留學生串連行動,並以此為契機,與朋友在早大創辦了台灣留學生組織「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研讀東亞社會的公共議題。現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是集體記憶、民族主義、文化社會學、比較歷史社會學。 目录 · · · · · ·推薦序一:救贖一個純真年代(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推薦序二:在「入陣」與「拒絕入陣」之間(早稻田大學政治經學部教授梅森直之) 致台灣讀者(本書作者安藤丈將) 前言:在「重新探尋生活方式」的浪潮之中 序章 一、高度經濟成長與「規訓化」 · · · · · ·() 推薦序一:救贖一個純真年代(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推薦序二:在「入陣」與「拒絕入陣」之間(早稻田大學政治經學部教授梅森直之) 致台灣讀者(本書作者安藤丈將) 前言:在「重新探尋生活方式」的浪潮之中 序章 一、高度經濟成長與「規訓化」 二、「日常性」的自我變革 三、新左運動的倒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戰後的民主化運動時代──發現「日常性」以前 一、一九六○年以前的民主化運動 二、歸鄉運動 三、高度經濟成長中的青年 第二章 新左運動的形成──改變「日常性」 一、超越安保鬥爭的「失敗」 二、直接行動作為自我變革的象徵 三、反對直接行動的社群組織 第三章 新左運動的倒退──「日常性」的自我變革所帶來的苦惱 一、以社區為基礎的警備 二、服務國民的警察 三、重新探尋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苦惱 第四章 一九七○年代的新左運動──深化「日常性的自我變革」 一、從挫折中再出發 二、向當地的「生活民」學習 三、亞洲作為自我變革的一面鏡子 第五章 「新政治」的缺席與新左運動 一、日本「新政治」的可能性 二、無法成為「新政治的政黨」的社會黨 三、女性的選舉運動 四、住民運動與政黨政治 結論 一、新左運動論述的變遷 二、新左運動的遺產 三、「重新探尋生活方式」運動的未來 後記 譯後記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 · · · · · () |
超赞
有深度
语言通俗易懂
值得一看。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