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史广全 出版社: 法律出版 出版年: 2006-12 页数: 574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3668753 内容简介 · · · · · ·礼法融合是法史学中的一个大题目。自法史学科成立以来,它就为众多学者所瞩目。时至今日,人们对它的关注仍然没有减弱。历久而弥新,这恐怕是礼法融合问题研究的显著特点。 本书以下几个方面是异于以往礼法融合研究之处的:第一,在结构上,理性透视与历史演进相结合。即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共时态研究与历时态研究相结合。第二,在方法上,采用文化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制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制度层面的建构和精神层面的思潮是互动的,制度层面的礼法关系演进往往与思想家的思想演变联系在一起。第三,在研究的历史时段上,上伸下延。以往人们往往将研究的着眼点集中于汉至隋唐,使得研究的历史空间被人为缩小了。应该上伸至春秋战国,下延至宋元明清。第四,将礼法融合的历史演进划分为“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总结出礼法融合的两个模式。第五,加大了对宋以后家法族规与礼教的发展在礼法融... 目录 · · · · · ·自序绪论 上编 礼法融合的理性透视 第一章 礼法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礼法融合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礼法融合研究的反思 · · · · · ·() 自序 绪论 上编 礼法融合的理性透视 第一章 礼法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礼法融合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礼法融合研究的反思 第二章 礼 第一节 礼的概念及其起源 第二节 礼的实质和基本精神 第三节 礼的功能 第三章 法 第一节 中国法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第三节 礼与法的比较 第四章 礼法关系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刑的时代:礼法合一,出礼入刑 第二节 法的时代:法胜礼衰 第三节 律的时代:礼法融合 第五章 礼法融合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礼法融合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礼法融合的政治基础 第三节 礼法融合的社会组织基础 第六章 礼法融合的思想文化根基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第七章 礼法融合的文化解析与价值评估 第一节 礼法融合的文化解析 第二节 礼法融合的价值评估 下编 札法融合的历史演进 下编 (上):札法融合的萌芽(春秋战国) 第八章 礼法融合的萌芽:春秋战国法家与儡家的理论碰撞与整合 第一节 法家学派的理论主张与改革实践:法治主义 第二节 儒家学派的法律理想:从先德后刑到礼法融合 下编 (中):法律道德化时期(秦汉至隋唐) 第九章 汉代礼法融合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 叔孙通制定礼仪及礼器制度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探索 第三节 汉文帝刑制改革对礼法融合的推动 第四节 汉代礼法融合在制度层面上的表现 第五节 德主刑辅:董仲舒对礼法融合理论模式的初步建构 第六节 春秋决狱对礼法融合的促动 第七节 盐铁会议:一个重要的转折 第十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曹操、诸葛亮等人对礼法融合思想的推动和发展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融合在制度上的体现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第十一章 礼法融合的圆熟期:隋唐 第一节 又一个失败的例子:隋文帝专任刑罚导致隋朝的速亡 第二节 唐太宗及初唐统治集团的礼法并用思想 第三节 礼法融合的哲学诠释——《唐律疏议》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说 第四节 《唐律疏议》礼法融合的具体表现 第五节 唐中期以后为维护礼法融合所作的斗争 下编 (下):道德法律化时期(宋元明清) 第十二章 明刑弼教:朱熹对礼法融合理论模式的重构 第一节 朱熹重构礼法融合理论模式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条件 第二节 朱熹对礼法融合理论模式的重构 第十三章 道德法律化之一:家法族规的发展 第一节 国家法律对家长权的确认:为家法族规的订立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节 家族的发展:制定家法族规的必要性 第三节 家法族规的制定和颁布 第四节 家法族规的法律属性 第十四章 道德法律化之二:礼教的发展 第一节 宋代礼教 第二节 元代礼教 第三节 明代礼教 第四节 清代礼教 第十五章 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的近代崩解 第一节 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的初步突破:沈家本法学方法论变革 第二节 沈家本的二元法治观及其影响 第三节 对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的突破与固守: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第十六章 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超越 第一节 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秩序建构的挑战 第二节 礼法融合传统法律文化的突破与人的现代化:法治秩序建构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国家·社会·日常生活批判三位一体:法治秩序建构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
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追了很久,新书当然要力挺。
初中生最应该看的
我很喜欢书,看的书越多,就会涉猎更广的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