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长叙事,陈绍武撰文。1990年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根深叶茂忆科班”、“ 梨园世家话一叶”两部分,较详细地叙述了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的发展经历;介绍了资深年长的老艺术家萧长年、苏雨卿、唐宗成、宋起山、郭春山、沈文成,学业有成的学生侯喜瑞、于连泉、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以及叶氏一家两代人的历史。
以下摘自章诒和《伶人往事》
“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最后,他拿起了笔,与我的一个朋
友陈绍武先生一起合作,撰写回忆录。叶盛长不指望自己做什么大事,只希望能
成为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环,不可缺失的一环。他在北京口述,录音后寄给住在
天津的陈绍武。陈绍武记录整理后,再邮寄给他审阅,往返数次才定稿,断断续
续地写了五六年才完成。
回忆录叫《梨园一叶》,陈绍武———这个也在清河农场劳教的北师大右派
学生,在“篇尾赘语”里说:书...
叶盛长叙事,陈绍武撰文。1990年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根深叶茂忆科班”、“ 梨园世家话一叶”两部分,较详细地叙述了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的发展经历;介绍了资深年长的老艺术家萧长年、苏雨卿、唐宗成、宋起山、郭春山、沈文成,学业有成的学生侯喜瑞、于连泉、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以及叶氏一家两代人的历史。
以下摘自章诒和《伶人往事》
“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最后,他拿起了笔,与我的一个朋
友陈绍武先生一起合作,撰写回忆录。叶盛长不指望自己做什么大事,只希望能
成为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环,不可缺失的一环。他在北京口述,录音后寄给住在
天津的陈绍武。陈绍武记录整理后,再邮寄给他审阅,往返数次才定稿,断断续
续地写了五六年才完成。
回忆录叫《梨园一叶》,陈绍武———这个也在清河农场劳教的北师大右派
学生,在“篇尾赘语”里说:书是“尽最大之可能,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而
实际上,叶盛长的讲述是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写出来的是少数,还有一肚子的话
没有说呢。有句俗话叫:“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有多少本钱下多少注。”叶氏家
族是有足够本钱下注的,可他们弟兄二人在人生末端,都是草草收场———不管
是右派问题获得改正的叶盛长,还是没来得及改正的叶盛兰。不止他俩,京剧界
的许多技艺超群、炉火纯青的艺人都是这样一条早期走红、中年受挫、继而很快
收场的人生轨迹。
书出来后,叶盛长和我的丈夫(马克郁)通了一次很长的电话。他非常兴奋,
说自己总算了却一件心事,但仍有件心事未了。我和丈夫心里都明白:他的另一
件心事是要在 2004 年要隆重地、有规模地举办“富连成”科班成立一百周年的
纪念活动。为此,叶盛长常对孩子们说:“我得好好活着,注意身体,先争取活
到 80 岁,再争取活到 2004 年。”
叶盛长没活到 80 岁,也没活到 2004 年。上个世纪 40 年代叶氏三雄(叶盛
章、叶盛兰、叶盛长)在上海滩演出,戏院的蓝色守旧上绣着三张红叶。现在,
最后一张红叶也已凋谢。这不止是生命的终结,还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
戏曲走完了由盛而衰、由峰而谷的惨淡历程。
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中有一章用了同样的题目介绍叶盛长.如果不过瘾,可以读读叶盛长本人的这本书.
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很有趣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