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错错》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历经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风风雨雨走出来的,不只是用腿,而且是用心、用情感、用生命。”著名环保作家、74岁高龄的唐锡阳老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最近,由沈阳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长春出版社等18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
家评点》面世,受到了环保界的关注。
创建“绿色文化”
说起唐锡阳的人生经历,不能不说是经历了太多坎坷。他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分配到北京日报从事采编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一直在农村和工厂劳动;1980年落实政策后调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创办《大自然》杂志;在主编《大自然》杂志的同时,唐锡阳开始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考察了全国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撰写了《自然保护区探胜》、《环保绿色行》等多部作品,创办了国内首个“大学生绿色营”。唐锡阳说,他近年来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的“绿色文化”有所贡献。
何为“绿色文化”?说来也不深奥,用唐锡阳的话说就是按着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及其客观规律看问题,就是用生态观点看世界,就是“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他说,构成“绿色文化”的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不是专家在书斋里浅吟低唱,不是作为装点的风花雪月,也不是可以圣人或伟人的振臂一呼,而应该是长期地、历史地、潜移默化地沉淀、渗透和体现在广大人民的思想、生活、伦理、道德之中。大家都来创造绿色文化,才有绿色春天的到来。“除了自身的实践以外,我还要强调两个‘学’:一学中国古代的朴素的生态文化;二学西方现代的科学的生态文化。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来源于大自然,前者来源于先圣先贤们就直接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后者来源于环保觉醒者吸取了破坏自然的教训。如果政府官员、旅游部门、水利专家、记者、环保志愿者和老百姓都有一点点这种文化,事情就会比今天好得多。”唐先生如此阐述自己对环保事业的理解和期待。
行走在自然之中
二十余年间,唐锡阳背着一部旧相机走遍了全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走出了中国,并先后考察了前苏联、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的照片。他用记者、科普作家和徐霞客的笔势,讴歌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被蹂躏的忧思。
“在我所从事的环保事业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晚年结识的美国妻子马霞,她虽然已经去世不能陪我继续走下去,但我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一直到我走不动为止,为了社会、为了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献出我微薄的力量。”唐锡阳这段话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1982年在西双版纳考察野象的时候,唐锡阳遇到了正在当地观鸟的美国文教专家马霞·玛尔柯斯,唐锡阳非常奇怪的问马霞:“动物园里有很多鸟,你怎么不去那儿看,非得千里迢迢跑到云南来?”“关在动物园里的鸟不自由、不自然。”马霞的回答引起了唐锡阳更多的思考。因为共同的事业和对自然的热爱,两个年多半百、不同国籍的老人成了亲密的夫妻和绿色战友,马霞的言行、对待自然、对待生物界各种动、植物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马霞还带来了美国的环保理念和思想,有人曾说他们的结合是“中西文化的结合”。1996年7月25日,正是绿色营出发的日子,马霞因患食道癌去世了,唐锡阳并没有因为妻子的死而终止了原定的计划,毅然背起行囊和大学生绿色营一起走,出发的时候马霞刚刚去世6小时,从滇西到藏东南,从东北三江平原到新疆天山南北……唐锡阳不仅是一位环保活动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曾先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及其他场所宣传环保,举行环保讲座,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影响青年人。
一本书见证一场时代性的运动
《错错错》一书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该书收录了180余名各界人士的点评,共400余条。这些人士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自然之友”副会长扬东平、中国野生生物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董智勇等等。其中解振华是这样评点的:“我们不必同意书中的所有观点,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感谢作者的辛勤耕作和一百七十多位人士的积极参与。它思路开阔,文笔犀利,有血有肉,荡涤灵魂。希望传播开去,能对中国的环保事业、生态文明和民族精神发生触发作用。”
有许多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纷纷给唐锡阳来信,道出了各自的真情实感。其中一位读者写道:阅读此书有两个感受,其一是“真”,无论是文章还是他人的评点,都是真情在流露;其二是“平等”,无论是中学生、老革命,还是官员、学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评点,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哪怕是批评的意见一并予以收录,这是需要勇气的。《错错错》已不仅仅是唐锡阳一个人的作品,它同时也成为参与点评的众多人士的作品,更进一步地说,它是这个时代环保运动大潮的一个缩影。
生动有趣的诠释了
原来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等看完再追评~
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