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人博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9-1 页数: 281 定价: CNY 36.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民说 ISBN: 9787549557776 内容简介 · · · · · ·1.宪政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 2.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使法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于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性。 3.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并不是一个不懂西方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是有意识地拒斥了西方某些东西,因而一个中国的宪政言者首先是一个通晓“西方原理”的人,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一个手持长矛杀死传教士的“义和团”乡民不是中国的知识者,仅仅是个勇莽的战士,而一个中国知识者则意味着他知晓中国需要什么,如果这被看作浅薄,那也是一种必要的浅薄。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 作者简介 · · · · ·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一本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目录 · · · · · ·序 言 寻找“ 中国性”民权词义考 一 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 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 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 · · · · ·() 序 言 寻找“ 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 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 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 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 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 西方性 中国性( 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 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 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 “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 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 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 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 民主、 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 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 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 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 效用与风险: 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 宪法( Constitution ) 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 宪法( Constitution ) 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 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 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 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 机构与程序 三 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 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 阅读的方法 二 修辞与意义 三 展示的思想 四 文本的意义 五 文本的关键词 六 人民的宪法 水: 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 水与治 二 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 “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 论 什么才是关键 · · · · · · () |
世界变得更立体。
都值得一看。
思想很新颖
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