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3 页数: 317 定价: 7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ISBN: 9787516157817 内容简介 · · · · ·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理论研究”主要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转向”为背景,在语言学、哲学、民俗学的学术史回溯中,深入解析了民俗学中的“演述”概念,进而指出:当代民俗学理论从“事象”到“事件”的转变,以及重视情景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既符合人文学科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理论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志理论所承接的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下编“田野阐释”在上编论证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白曲演述(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行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志的工作模型,阐释了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驱邪求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文后附有一定数量的白曲誊写文本、翻译以及田野日志。 作者简介 · · · · · ·朱刚 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 · · · · ·绪论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术语简释 · · · · · ·()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术语简释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 关于歌会的介绍性资料 二 歌会的历史文化探索 三 平行个案:以花儿研究为参考 四 其他理论著述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向 一 语言转向:20世纪人文学术的重大变革 二 赫尔德奠定的语言转向因子 三 语言转向与语言学的范式革命 四 民俗学的学术史反思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一 民俗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二 演述的概念演进:从乔姆斯基到海默斯 三 演述之解析:以鲍曼为中心的视野 四 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的理论前景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交流民族志 一 背景: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 言说民族志及基本观点 三 理论脉络:以20世纪70年代为中心 四 理论工具:言说模型 五 交流民族志对歌会研究的启发 下编 田野阐释 第五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环境 二 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 歌会的人文地理空间 四 歌会与历史上的古道贸易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 民间传说中的歌会 二 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 歌会的时间意义 四 歌会起源的批判视野 第七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解析 一 歌会的环境和场景 二 歌会的文化规范 三 白曲的文类解读 四 白曲的口头诗学反思 第八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事件分析 一 事件分析一:以2006年的个案为例 二 事件分析二:以2008年的个案为例 三 事件分析三:以2012年的个案为例 四 启示:歌会研究的几个误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一 附录二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二 附录三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选 后记 · · · · · · () |
还没有看完
后来理论的东西很多
哲学问题
一季一寂思年华,繁华落尽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