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李培林/李强/马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08-9 页数: 904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9702901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内容涵盖中国社会学近代以来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家庭与婚姻、宗族与家族、社区与公民社会、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社会分层、性别与性、代际关系、教育和公平、种族与族群、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政治社会学、大众传媒、文化、宗教、移民与社会流动、人口变迁、城市化、技术、全球化、医疗、老龄化、贫困、犯罪、集群行为、资源与生态环境、风险社会、社会建设等。为社会学近三十年以来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和谐社会十讲》、《村落的终结》、《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就业和制度变迁》、《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等。 李强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民政部、北京市政府政策咨询顾问,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1978~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85~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等。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大学... 目录 · · · · · ·第一篇 社会学与近代变迁导论 社会学和中国经验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 什么是社会和社会学? 二 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以研究对象划分学科界限 三 社会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化双重特征 · · · · · ·() 第一篇 社会学与近代变迁 导论 社会学和中国经验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 什么是社会和社会学? 二 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以研究对象划分学科界限 三 社会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化双重特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和经验基础 一 社会学是否需要基本假设 二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 注重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科特点 第三节 中国经验的形成及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一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二 中国经验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 第一节 启蒙与西学东渐:社会学的产生 一 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思想 二 群学与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进化:天演、变法、保群 一 天演人变: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 二 群学:内圣外王和群本主义 第三节 现代化:改良与制度变迁 一 社会学改良思想与学术的制度化 二 学术走向生活及其反思 第二章 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遗产 一 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史观 二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 清代的遗产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一 从天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巨变 二 双轨政治的终结和社会的解体 三 二元结构和过密化下的经济发展 四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重建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 总体性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社会第三次转型的启动和背景 第二篇 个人与社会 第三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 中国当代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背景 一 行政等级金字塔与社会发展的梯级模式 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二节 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机制 一 城市家庭制度变迁 二 农村家庭制度变迁 三 社会变迁对城乡家庭的影响 第三节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策略 一 关于家庭策略的研究回顾 二 社会转型中家庭策略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婚姻 一 婚姻文化模式:从家族婚到自主婚 二 现阶段城乡婚姻的特征 第五节 家庭制度变迁与社区情理 一 影响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 家庭制度变迁的目标 三 关于社区情理 第四章 宗族和家族 第一节 “宗族”的形式论和实质论 一 家族与宗族之辨 二 从形式论到实质论 第二节 宗族、家族的形态 一 宗族的早期历史形态 二 宗族的文化创造 三 宗族模式:水波差序对驻波差序 第三节 国家、土地与革命 一 宗族的国家模式:边陲说与中心说 二 宗族与土地 三 宗族与革命 第四节 理解宗族的本土视角 一 实质论的宗族观点 二 水波差序格局对驻波差序格局的观点 三 边陲说与中心说的观点 四 华南基层社会的宗族文化创造 五 宗族土地经济的公有制度 第五章 社区和公民社会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与范围 一 社区概念的起源 二 社区构成要素 三 社区范围的确定 第二节 社区公民社会兴起的宏观视野 一 世界性的社区发展潮流 二 中国社区成长历程 第三节 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一 划定邻里社区规模 二 居委会自治 三 让街道也褪去行政色彩 第四节 追求自治的社区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 一 自荐参选人大代表 二 社区民间组织行动 三 社区公民行动的政治影响力 第五节 社区公民社会成长与城市治理关系重构 一 中国社区公民社会成长的特性 二 共同治理:塑造新型政治关系 第六章 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 第一节 国家控制下的组织结构 一 国家推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控制 二 城乡社会组织 三 组织中的个人 第二节 改革时期的组织结构变迁 一 农村改革与组织变迁 二 农村自治组织 三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组织 一 单位组织功能弱化 二 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 第三篇 社会的结构性差异 第七章 社会分层 第一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 第二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 农民的职业分化与新职业体系的形成 二 体力劳动工人队伍的变化 三 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 四 身份制的变迁 五 单位制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分析 一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二 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 三 社会利益群体与改革 四 “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五 关于贫富分化的分析 六 中国社会学界对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其他理论解释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一 阶级结构定型化 二 精英群体关系的变化 三 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 四 阶层利益的多元化 第八章 性别与性 第一节 性别与性研究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 一 性别研究挑战“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 二 性研究挑战二元思维和本质主义 三 超越绝对主义 第二节 公民权意义上的性别政治与性政治 一 公民权与性别身份的讨论 二 公民权与性权利的讨论 第三节 “大家”与“小家”下的性别 一 国家、家庭与妇女解放 二 婚姻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 第四节 社会变迁下的性别发展 一 经济增长与性别平等 二 非农化过程中的女性 三 社会流动、阶级与性别 第九章 代际关系 第一节 社会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代际关系 一 代和代际关系:一些基本概念 二 代际关系的基本解释框架和相关争论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及其变迁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 二 中国转型社会的代际关系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及其研究的新走向 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研究的新走向 第十章 教育和公平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概念 一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二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公平观 第二节 从权利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 一 “文革”前十七年:阶级内的平等 二 “文革”十年:教育平等的乌托邦 三 20世纪80年代:“分数面前的平等” 四 “教育产业化”的政策 第三节 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 一 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 二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第四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 一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社会公平 二 权利的平等仍然是问题吗 三 两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四 公平与优秀的矛盾 五 影响教育公平的新动因 第十一章 种族与族群关系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 一 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的“种族”、“民族”、“族群”定义 二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三 “民族”、“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第二节 多民族国家指导民族关系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目标 一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 二 美国种族—族群关系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 三 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和族群关系理论 四 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第三节 现实社会中族群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 二 族群分层与社会流动 三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 第四节 族群关系的专题研究 一 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 二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 三 族群居住格局 四 族际通婚 五 政府制定的以族群为对象的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网理论的发展 一 个人层次的社会网研究 二 集体层次的社会网研究 三 网络动态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衡量 一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类 二 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中国人的关系 一 差序格局下的关系网络 二 人情交换与工具性交换 三 中国人关系的四分法——家人、熟人、弱连带与无连带 四 加入权力维度的关系类型 第四节 中国社会资本的衡量 一 自我中心社会网的衡量 二 整体网的衡量 第四篇 社会制度 第十三章 政治社会学与中国改革 第一节 中国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 一 改革前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 二 改革后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体系及其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系及其发展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体系 三 社会经济转型的政治动因分析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现实 一 经济社会转型与权力资源分配 二 当前中国政治体系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 第十四章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大众传媒 一 理解大众传媒 二 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大众传媒 一 新闻事业的沿革与发展 二 从新闻事业到大众传媒 三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四 中国传媒产业的分类 第三节 中国大众传媒体制 一 大众传媒的性质与社会功能 二 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的自由与责任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 一 网络社会的崛起 二 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三 大众传媒的未来 第十五章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 第一节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概念界定 一 文化: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 二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 第二节 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中国文化溯源 一 中国人的“公”与“私” 二 中国人的性格 三 人情与面子 第三节 变迁: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 一 接触现代:困境与选择 二 “五四”运动与反传统浪潮 三 两项个案:透视社会心态之变迁 第四节 第二次裂变:转型时代的精神革命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二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 三 边际人:中国人的精神群像 四 中国人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化的新趋势 第十六章 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中国宗教共同体的建构 一 概念辨析:宗教、民间信仰和迷信 二 有关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迷思 三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图景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教制度 一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型 二 中国宗教:政府管制与宗教变迁 第三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行为 一 宗教心理和行为:多维的研究路径 二 宗教(群体)资格:中国人的宗教行为模式 第五篇 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第十七章 移民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 一 经济改革之前的社会流动 二 社会流动模式的转变 三 开放性与社会流动率 四 各阶层的社会流动特征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城乡移民运动 一 工业化与城乡移民运动 二 对城乡移民运动的理论解释 三 反城市化战略与城乡移民 四 民工潮与农民工现象 第三节 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 一 劳动力流动与移民 二 社会隔绝与移民的市民化障碍 三 城乡移民与社会经济地位流动 第十八章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与人口转变 第一节 中国独特的人口转变 一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二 计划生育政策 三 人口转变的成效 第二节 人口红利、增长源泉和增长绩效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 增长源泉与人口红利 三 劳动力供给效应和储蓄效应 第三节 人口转变与经济社会挑战 一 “未富先老”导致劳动力短缺 二 增长源泉及可持续性 三 人口结构失调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节 发展阶段转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 一 “刘易斯转折点” 二 增长方式如何转变 三 “库兹涅茨曲线” 四 劳动力市场制度演变 第十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第一节 城市化的历程 一 城市化过程与阶段 二 中国城市化的地域特征 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 四 大城市圈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征 一 行政主导:从资源垄断到政策引导 二 发展路径:从单向到双向 三 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到阶层化社会 第三节 城乡关系 一 城乡分治 二 城乡不平等 三 走向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 第二十章 技术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技术的知识系谱 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 三 社会学:技术与社会 第二节 科技在中国:基本特征 一 科技体系 二 国家主导 三 重大科技成果 第三节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 一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的解释框架 二 案例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三 案例二:纺织技术的扩散 四 案例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 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一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格局 二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 三 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 四 全球化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一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及其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二 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三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性 四 警惕“多元文化主义”的陷阱 五 消费主义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充满悖论的全球化过程 一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悖论:人权与主权的对立 二 全球化是充满风险的过程 三 现代性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对立统一 二 “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四 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六篇 社会安全与社会建设 第二十二章 健康和医疗 第一节 医疗体制的类型学: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 一 医疗服务的性质和特点: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 二 医疗服务的组织模式 三 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和治理变革 四 医疗卫生体制的多样性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障体系的制度演变 一 集体主义的嵌入性:计划体制下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特征 二 市场转型与传统医疗保障体系的瓦解 三 中国城市:从单位医保制走向社会保险制 四 中国农村:从社区医疗保险到国家医疗保障 五 走向全民医保:国家与市场的再定位 第三节 中国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的制度演变 一 没有市场化的商业化: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二 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市场转型中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四节 医疗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一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情况 二 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及其后果 三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政府正确地履行其职责 第二十三章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变迁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测量 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三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四 老年群体的分化 五 人口变迁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关于老龄化的社会学研究 一 基本理论视角 二 现代化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地位变化的阐释 三 中国社会学关于养老的研究 第三节 老龄化与社会制度变迁 一 老龄化与家庭 二 老龄化与经济 三 老龄化与卫生保健 第四节 养老的社会建构 一 国家责任的界定 二 福利分配与社会分层 三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四章 社会政策与反贫困行动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基本原理 一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领域 二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一 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 二 和谐社会目标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议题 第三节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及贫困理论 一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 二 当代各国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实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行动 一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 二 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 第二十五章 越轨行为与犯罪 第一节 越轨行为及其分类 一 越轨行为的界定 二 越轨行为的分类 三 社会转型期中国越轨行为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犯罪行为及其分类 一 犯罪行为的界定 二 犯罪行为的分类 三 社会转型期中国犯罪行为的突出表现 第三节 越轨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 中国越轨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二 中国犯罪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理论 二 当代中国社会控制的实践经验 第二十六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西方传统理论 一 什么是集群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 二 西方传统社会运动理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 一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二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运动研究 三 社会运动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动态 一 中国城市阶级政治前景 二 中国环保运动 第二十七章 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一节 环境、资源与环境社会学 一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 二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 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与启示 一 环境问题概述 二 关于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 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节 环境关心测量的意义与实践 一 环境关心的概念与测量的复杂性 二 环境关心量表(NEP)的提出与修订 三 修订过的环境关心量表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十八章 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 风险的概念 二 风险的类别 三 风险社会的含义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 一 风险与风险治理 二 现代风险治理的机制 三 风险治理机制的关系 第三节 变革的社会与中国的新型社会风险 一 中国社会变革的特点 二 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型社会风险 三 中国当前风险状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建设共存-共担的复合风险治理机制 一 SARS危机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二 复合公共责任与复合治理 三 通过复合治理走向和谐社会 第二十九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二 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 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 四 和谐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 一 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 二 分配政策的调整 三 社会政策调整的取向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政策变化的基本内容 一 人口政策的变化 二 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的变化 三 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 四 反贫困政策的变化 五 教育政策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 城乡关系问题和反贫困问题的考验 二 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挑战 三 就业问题和劳动低成本时代逐步走向终结 四 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五 环境、资源与快速发展的矛盾 第五节 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改革 一 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 二 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 三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 四 社会体制改革 后记 · · · · · · () |
新的思想领悟!
比较容易理解。
喜欢
怎么说呢,感觉这本书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